国庆 8 天长假马上结束,姜老师接到不少家长的急问:
“孩子放假前说要‘弯道超车’,结果天天刷手机,作业一点没动,现在哭着说‘明天不敢去学校’,怎么办?”
“高三了,还是重点中学的孩子,开学前一晚翻出空白作业册,跟我说‘不去上学了’,我急得一夜没睡!”
其实今天我刚接了个类似的紧急咨询 —— 本地重点中学的高三男孩,放假前特意列了 “补薄弱科目” 的计划,结果7、8天里要么躺平刷短视频,要么借口 “太累了先休息”,直到开学前一天晚上,才发现不仅补漏计划没完成,连学校布置的基础作业都空白。孩子抱着妈妈哭:“老师肯定会在班里批评我,同学会笑话我,我不去上学了!”
家长一开始也觉得 “是孩子懒、逃避”,但聊下来才发现:孩子怕的不是 “没写作业” 这件事,而是 “被批评 = 我不好” 的价值观陷阱,更是 “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应对” 的无助感。想帮孩子顺利回学校,光催、光骂没用,得先帮他补全 3 类 “救命知识”,再调心态。
一、别先骂 “懒”!孩子不想上学,藏着 2 个深层原因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没写作业就急:“你怎么这么懒?就知道玩!” 但其实孩子不想上学,根本不是 “懒”,而是卡在了两个坎上:
1. 价值观陷阱:“没做好 = 我不好”
就像咨询里的高三男孩,他跟我说:“没写作业就是我不认真、不自律,老师批评我,就是觉得我是个差学生,同学也会觉得‘原来他成绩好都是装的’。”
孩子把 “作业没完成” 这件事,和 “自己的人格价值” 绑在了一起 —— 觉得 “没做好这件事,我整个人就是失败的”,所以干脆逃避 “去学校”,避免面对 “被否定” 的痛苦。
2. 能力缺口:缺了 3 类 “应对知识”
孩子不是不想解决问题,而是根本不知道 “该怎么解决”。比如被老师问 “作业呢”,他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道 “老师收作业不是为了批评我”(缺陈述性知识);
不知道 “没完成作业该怎么跟老师说”(缺程序性知识);
不知道 “要是跟老师解释了没用,还能怎么办”(缺策略性知识);
没方法、没底气,自然只能用 “不想上学” 逃避。
二、3 类知识补全了,孩子才敢回学校
想帮孩子跨过 “作业焦虑”,关键是把这 3 类知识讲透、练熟,让他知道 “就算没写作业,也有办法应对,不用怕”。
1. 先补 “陈述性知识”:破除 “老师针对我” 的误解
先跟孩子聊透两个问题,帮他理清 “作业和老师的关系”:
“作业是什么?”
不是 “给老师交差的任务”,而是 “检查自己哪里没学会的工具”—— 比如数学题没做对,正好知道 “这个公式我没吃透”;语文课文没背熟,再背一遍就记牢了,完成作业是为了 “让自己进步”,不是为了应付老师。
“老师收作业是为了批评我吗?”
告诉孩子:“老师收作业,是想看看大家‘哪些知识没掌握’—— 如果好多同学都没做好,老师会重新讲;就算只说你,也是针对‘没完成作业’这件事,不是针对你这个人,更不是觉得你‘笨’‘差’。”
很多孩子怕上学,是怕 “被批评丢面子”,先帮他把 “批评 = 针对我” 的误解打破,他的焦虑会先减一半。
2. 再补 “程序性知识”:教孩子 “没完成作业该怎么说”
光懂道理没用,得教孩子具体 “怎么跟老师沟通”,比如模拟场景练一句简单的话:
“老师,对不起,国庆假期我没安排好时间,作业没完成,是我的错。我已经计划今天放学回家补完,明天一早交给您,以后我会先把作业列进每日计划里,再也不拖延了。”
重点是 “态度诚恳 + 说清补救办法”—— 老师更在意 “孩子有没有改正的意愿”,不是 “一次没完成”,这么说大概率不会被严厉批评,反而会得到提醒。
3. 最后补 “策略性知识”:就算碰壁了,还有备用方案
万一老师没接受解释,比如跟孩子说 “回回都找借口”,别让孩子慌,教他备用策略:
“老师,我知道您觉得我在找借口,我也特别后悔。您要是觉得气不过,哪怕轻轻打我两下背或者屁股都行(提前跟孩子说 “老师大概率不会真打”),我知道您是为了让我记住教训,我今天肯定补完作业,明天给您看。”
这么说既没顶撞老师,又传递了 “愿意承担后果、想改正” 的态度,老师基本不会再揪着不放。
关键是让孩子知道:“没有‘绝对搞不定’的情况,就算一个办法没用,还有其他办法,不用怕。”
三、最后一步:帮孩子做 “潜意识放松”,去掉 “怕上学” 的紧张感
就算知识补全了,有些孩子一想到 “回学校见老师”,还是会心慌、手心出汗 —— 这是潜意识里的紧张情绪没去掉,可以花 10 分钟跟孩子做个简单的放松训练:
让孩子坐在椅子上,双手握拳、双臂绷紧,用力到胳膊有点酸,数 5 秒;
慢慢松开拳头、放松胳膊,同时深呼吸,心里默念:“老师收作业的时候,我很平静,我知道该怎么说。”
重复 3-5 次,每次绷紧后都慢慢放松,同时想 “平静应对” 的场景。
这个训练能帮孩子把 “一想到上学就紧张” 的潜意识情绪,换成 “平静、有办法” 的积极感受,第二天去学校时,底气会更足。
写在最后
国庆收假的 “作业焦虑”,从来不是 “孩子懒不懒” 的问题,而是 “孩子有没有应对的底气” 的问题。
别着急骂孩子 “逃避”,先坐下来跟他聊透 “作业是什么、该怎么应对批评”,再帮他练熟沟通方法、放松心态。当孩子知道 “就算没做好,也有办法解决,老师不是针对我”,他才会带着底气走进学校,而不是躲在背后哭着说 “我不去了”。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 “不犯错”,而是 “犯了错,知道怎么扛过去”—— 这一次的 “作业小插曲”,说不定能帮他学会更重要的 “面对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