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的妈妈在比赛前,对自己的女儿说:
“好好享受你的这次比赛吧”!
宛与洛认为,我们学琴者如果在每次练习、演出或比赛之前,也能利用这种思维,那自己的演奏一定是很舒服与随心的。
这里宛与洛为大家分享两点我的看法。通过以下两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享受”的感觉。
一、只感受过程,不问结果
“享受”的是做事情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不管最后是好还是不好,都没有办法做到“享受”。
比如参加乐器比赛。如果拿到了较好的名次,就会在之后的练习中,给自己制定更高标准的要求。
制定的练习计划一旦完不成,学琴者就会产生自责的心理;即使顺利完成,但因为练习计划过多、过难,也会造成学琴者的疲劳感,不容易持续地坚持下去。
如果在比赛时,没有获得理想的名次,学琴者可能当场就会陷入自责的情绪中。
总之,这样的状态,实在不能够称得上是“享受”。
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思考方式,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乐器比赛的过程中,而不再去计较结果。
这个比赛过程中所有细节,就像“放电影”一样,从自己的面前“一闪而过”。不管是正常演奏的片段,还是发挥失常、卡顿甚至忘谱的片段,它们都只是“一闪而过”。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平静地感受这一切的过程。不管好与不好,既然已经演奏出来了,那么就坦然地接受它们。
这个过程,就是“享受”自己的演奏的全过程。
二、越是不在意结果,越能获得超预期的收获
我在之前的演出与教学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越是不在意最后的结果,越能获得超预期的收获。
后来我通过大量阅读与实践,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因为不在意结果的状态,就是一种保持“低期待”的状态,甚至是“最低期待”。
这种状态下,演奏者的身心就能以非常“松弛”的感觉进行演奏,没有约束,也没有顾虑,最后的演奏效果,也多半是可以发挥得当的,甚至可以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