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叔孙婼强势的迅速崛起不得不引起季、孟的侧目,不过好在其确实为季武子所一手扶持,所以暂时还不至于威胁到季氏的统治。但是这一年(鲁昭公五年,前537)季武子为卿已经达到三十一年了,其中担任司徒已经十七年。季武子出生的准确时间不详,其父季文子娶于陈的时间在鲁文公六年(前621)如果假定其于在一年后出生的话,那么此时已经虚岁达到八十五岁了。考虑到其四年前(前541)还曾经帅师伐莒,则应该没有这么大年纪,所以季孙宿出生时间应该大大晚于季孙行父娶妻时间。如果假定其出生在季文子登为正卿的当年(鲁宣公九年,前600)那么到了 “舍中军” 这一年他也已经虚岁六十五岁了,并将最终于两年后(鲁昭公七年,前535)的冬十一月癸未去世,享年虚岁六十七岁。
季武子去世后的鲁国政局将连续面临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在笔者整理的春秋时期鲁国过往的历史中,除了有可能世袭的 “大宗伯” 一职外,从来没出现过一次 “世卿世职” 的案例,也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和大行人的选拔至少形式上都需要参考辈分、年龄、履历和功绩等等多方面因素,且通常需要由较低的卿位逐级 “登升” 而来。季武子选定为继承人的是较为年幼的庶子季孙纥(悼子),其辈分与叔孙婼齐平,但仍然远远高于其他诸卿:
如表,此时鲁昭公的叔叔公子慭只是季孙纥与叔孙婼的子侄辈,而叔弓与仲孙貜只是他们的侄孙辈。
那么季孙纥与叔孙婼到底谁更年长呢?没有公开资料可以证明,不过由于叔孙婼被选定为继承人正是季武子在背后一手操纵,而由南遗和竖牛在前台实施的结果,想必考虑到了这个年龄问题,因此季孙完全可能故意选定年龄略小于季孙纥的人来担任叔孙氏的新家主。换一个思路,如果当初简单地允许从齐国回来的仲壬继任叔孙,那么完全可能在年龄上胜过季孙纥,从而导致上卿之位旁落,这也就是南遗向季孙建言必须任由竖牛公开杀害仲壬而不予追究的原因:
……仲至自齐,季孙欲立之。南遗曰:“叔孙氏厚则季氏薄。彼实家乱,子勿与知,不亦可乎?”南遗使国人助竖牛以攻诸大库之庭。司宫射之,中目而死……(左传.昭公五年)
也即南遗所谓 “叔孙氏厚则季氏薄” 其实就是指这个意思。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推测,由于我们估计叔孙豹是其父叔孙得臣(庄叔)在 “鹹之战” (前616)后出生的第三个儿子(前两个分别是叔孙侨如何叔孙虺),那么叔孙豹出生的时间大致在该战役之后的五年内,也即不晚于前611年;其流亡齐国后娶国姜的年龄大约在虚岁十七岁的时候也即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假定仲壬出生于其婚后的第五年也即鲁成公元年(前590),那么到其被竖牛杀害的时候(昭公五年,前547)年龄为虚岁五十四岁,比季孙宿也小不了多少,那么比起同辈的季孙纥更会大大的年长,将会威胁到季悼子接任正卿的合理性。
经过季氏的精妙安排和操作,先后导致叔孙豹被困饿而死以及其年长的两位嫡子先后丧生之后,终于使得季孙纥以诸卿中最高辈分和最年长者的身份成为新一任司徒,暂时避免了季氏大权旁落的局面:
因此季武子去世后季悼子继任司徒一事,与叔孙豹去世后叔孙婼继任司马一事类似,从表面上看似乎鲁国出现了 “世卿世职” 的现象,实际上却是基于宗法制度之中的 “老人政治” 原则(注意不是法律),也即长辈或者年长者一般而言有更多机会居于高位。鲁国真正出现实际意义上的 “世卿世职” 现象要等到季平子驱逐鲁昭公(昭二十五、前517)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