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老师,150年前,完成了2000万字的写作。但数量,不是他追求的目标,而是他实事求是生活的结果。他为什么每天都要写作,写作又在他的一生中,发生什么作用?
他自己说“五勤”,是曾国藩人生当中最勤快的五件事,其中第三条是: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有事就赶紧记下来,有东西赶紧收拾起来,弄干净。
他自己还有修身“十三条”,其中第九条是:
“九、写日记( 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
写日记,我们多多少少都写过,不过好难做到一辈子持续不断,喜欢找借口,有什么事情耽搁,就断了。
还记得我们写日记时候的心态吗?是轻松,还是敷衍?但他是用非常端正的态度写,要求自己用楷书,一笔一划写下。
还记得我们日记会写什么内容吗?流水账、情绪、骂人的坏话、心里话?但他是写自己的过失,身体哪里不对了,内心哪里做错了,又说错了什么话?全部一项一项记下。
要说带兵打仗,以及去朝廷当官,我们都模仿不了,也不太好理解。但随手记和写日记,这两件事,曾国藩老师真的特别日常了。
拿我自己与他去比对,我有事的时候,并没有马上记下来的习惯。我写日记的时候,态度比较随意,内容也不会对自己那么严格,有事的话,我就会不写日记了,仿佛是苦差事一样。
⛰️
曾国藩老师,随笔记载,又写终身不间断的反思日记。
这两点,我以前会觉得,好严,对自己都这么苛刻吗?这样的人生,过起来有什么趣味?
我现在想法有一些转变,曾国藩老师为什么这样做?我为什么做不到?
(1)我遇到事情不及时记录
(2)我写日记容易中断,也不检查自己过错
这两点,与曾国藩老师的“勤”相比,体现出我喜欢“放过”自己。
有什么事情发生,我很聪明,我脑子记性好,别人说的我听一遍就明白了,我不用记。
记日记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只记好事情,或者豪言壮志,我就是老样子,我会犯什么错,我自己还会有不对的地方吗?
同比之下,曾国藩老师在这两件事上的习惯,是下功夫,是勤快,是对大脑的不信任,是对人性的怀疑。背后,更是他想要变更好的虔诚,他对自己清醒地认识,他不肯松懈地修行之路。
而我自己的心态,则充斥着,走捷径,这个事情很简单,那个事情很简单,我很厉害,我不会犯错,我犯错也不会认。背后,是我的骄傲和自满,看不见事情本身,看不见其他人,看不见自己。
⏰
曾国藩老师,在写作这件事上,是实事求是要求自己的。写,就随时写。写,就虔诚地写。只有这样的写作,才会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
同时,他提升自己的要求,已经体现在写作上。并且,他按照这个标准,写了终身,直到他过世的前几天,他都在写日记。
然后当他离开这个世界后,我们一看,哇,2000万字,我们再看2000万字是怎么写出来,哇,太用心了。
曾国藩老师,教给我新的理念——实事求是的写作思路:
既然会写文
为什么不将这个工具充分用起来呢?
既然写日记
为什么不在自己身上多下反思的功夫呢?
写作,写文章,是工具,那就把这项工具,好好用起来,多写下来,及时写下来。写日记,记录自己,那就好好记录自己,多记载那些自己还可以提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