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余德慧的《生死学十四讲》,围绕临终关怀的濒临历程,来探讨生命的决断和意义。虽然,以我们有限的心智,来讨论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似乎很可笑。但是,我们注定会远离尘缘,除了悲伤,即使悲伤,也都是生命之歌里应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任何一个事情和行为,都会牵动我们的头脑,抵达内心。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源于我们对世界的主观认知和感受。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行为和事件并不能引起情绪,而是由于我们常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固有的判断和认知,唤起了我们过往的感受,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通常,我们难以忍受自己不好的感觉,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就会通过转移、逃避、拖延等方式,暂时远离当下的处境。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是该面对的困难,该解决的问题,一个也没有少,甚至因为事情悬而未决,导致每况愈下、愈演愈烈,处理起来更加棘手,难受的感觉却日益加剧。
我们逃避,是因为心里不舒服;不舒服,是因为事情没有达到预期;预期,是因为我们有期待,而期待却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即使明白,很多期待是吹毛求疵,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异想天开,我们还会去期待,不得不说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既然逃避并不是一种解决之道,而是把现在的问题姑且留给了扑朔迷离的未来,与其让这未完成的能量,像胸口压着的石头,越来越频繁地侵扰你,不如当机立断,简单明了。
直面问题,必然伴随着痛苦,既然苦是逃不掉了,不如安住下来,接纳所有的不完美。接纳就是一切如实如是,不做无谓的抵抗,不去想如果的事,也不去想未来的事,既然已经发生,就接受现实。后悔莫及为时已晚,迷途知返回头是岸。
接纳世界就是包罗万象,就有各种奇葩;接纳各种难受的情绪挥之不去,在当下就是无法化解;接纳自己就是垂头丧气,无法天天保持正能量;接纳自己就是小肚鸡肠,是可忍孰不可忍,坚决不原谅;接纳自己就是双重标准,不想约束自己,只想苛责别人;接纳自己的狂妄自大,一言不合就怒发冲冠;接纳自己的低眉顺眼,妄自菲薄得一塌糊涂……
我们都渴望无条件的爱,但是人间的爱,情感的黏合,都会附条件地增减。没有灵性的修行和神性的升华,又何来敬天爱人的利他之心?当你看到自己的不接纳,真正的接纳才会产生。当你体验到不被爱的痛苦,才能重拾对爱的憧憬。
或许,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会甘于爬行,不经折腾不成栋梁,唯有累了,痛了,倦了,才会软下来,接纳命运的实相。看见自己当下的不接纳,把汹涌澎湃的感情发泄出来,平静过后,才能在未来与自己达成和解。
话说回来,活着,有坠入凡尘的接纳,死亡,有归全反真的接纳。接纳与不接纳,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