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备课,总是先查看教参,按着教参上的内容搬给学生,自己一直充当着搬运工的角色,以至课堂沉闷、毫无生气,学生被我讲得昏昏欲睡。成绩可想而知。
这些外显和内隐的因素都警示我要学会自己进行教学设计了。抛开教参,无从下手,依赖的舒适让我没有了方向,倦怠感甚重。
逼迫自己坐下来,开始研读名家课例,并细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学情试着设计教学。先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再设计有价值的主问题,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再根据环节的层层深入设计合适的问题,这些问题虽不及主问题,但也要有发散性,避免碎问碎答,设计问题时不能停留在浅层面上,学生一望而知的不用设计问题,问题关键设计在学生一望不知的知识上。根据这些天的学生,教学设计如下:
这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写的小说
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的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细节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小说
这是一篇颂扬人物高尚品格的小说
这是一篇标题让人品味的小说
这是一篇语言值得细细揣摩的小说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些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你们能举个身边的例子吗?
默读小说,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个导语觉得有点牵强。这单元的单元提示是学习默读,并勾画关键语句)
二、理情节
同学们说了这篇小说写了艾力泽布菲在荒原上种树,把荒原变成了绿洲有四个时间段,那你们能不能从这四个时间段找出故事情节发展的句子。
学生从四个时间段中找出艾力泽 布菲种树荒原逐渐变化的语句,这就是情节的发展。
(这一环节还是默读,让学生画出语句体会情节的逐渐发展过程)
三、研读语句,感受人物
艾力泽布菲用了35年的时间,把荒原改造成了绿洲,你是如何评价这个人的?(结合文中语句)
学生回答时,穿插细节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解释
四、对比标题,体会主旨
我们可以看出艾力泽 布菲是一个无私奉献、认真、谨慎、乐观……的人,我们被这个人的毅力、无私所感动。这个人是牧羊人,最后改为植树,标题是《植树的牧羊人》,这是编者加上的,原标题是《植树的男人》,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学生在探讨标题时,对文本的主旨有了一定感悟。
(通过分析标题,让学生理解主旨)
五、理解“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艾力泽 布菲,那文中的“我”是作者吗?不是作者,是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那“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根据小说能说出一些,我再作补充。
(“我”作为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学生也须掌握,这也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文本)
六、读开头、结尾感悟平凡中的伟大
读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主题,除从人物入手,故事情节入手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会读情节的结尾,最主要的是人物的结局和故事的结局
通过读结尾关注“普通”“上天”,开头“好人”这几个词,从词中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研课之路是枯躁、烦琐、艰难的,而我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