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都是会讲故事的,祁智老师演绎自己的著作《大鱼》,这应该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吧!祁智老师说,为了这节课,他准备了三种甚至更多的版本,我要根据刘老师的课来调整自己的设计。我想:这应该是老师的基本功,根据现场,确定用哪一种设计,这才是高质量的备课,而不是,无论发生何种情况,都只有一种设计。
既然是上课,那肯定要用黑板、多媒体,但是,祁智老师这两样都没用,那他会怎么上这节课呢?祁智老师只是和孩子们聊天:如果看到“大鱼”两个字,可能会写成什么体裁?可以写成童话、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你让杨红樱或者汤素兰来写就会写成童话,你让沈石溪来写,就会写成动物小说……动物不说话,就是小说;动物一说话,就是童话。其实,这个环节,祁智老师通过聊天,让孩子们看课题,猜故事体裁,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此乃“未成曲调先有情”。
作者写过哪些书?编过哪些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是通过了解作者,再去了解作品。作者编过曹文轩、沈石溪、毕淑敏等作家的书。此处也就是预习时,孩子们查资料,如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资料,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
怎样写小说?小说要有故事、人物、情节、细节、感情。故事都是编的,读书读得多的人才能写小说。祁智老师更多的是聊自己的经历,看见什么,写什么,要真实。我们平时教孩子们写作时,总会说到:写真实的事情,抒发真情实感,胡编乱造的东西,肯定不能打动人。祁智老师谈到:第一次写《我的爸爸》时,我的爸爸牺牲了,然后,全班47位同学的爸爸都牺牲了。但是,他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此处可以看出,教师的鼓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于是,妈妈教育他:看见什么,写什么,要真实。
祁智老师重新写《我的爸爸》,我没有爸爸,我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他一年可以见两次爸爸,一次是夏天,一次是冬天。冬天,爸爸扛着一条大鱼回来,用报纸包着,报纸只能包住鱼的身体,头和尾都露出来,这条鱼有多大。大鱼从哪里来?大鱼从生活中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发现了一条大鱼,老鬼就是抓鱼的鬼。
小说中,男孩一直害怕老鬼会抓住大鱼,小心翼翼地保护大鱼,只要老鬼一出现,他就会踩一片瓦,或者拍一下手,好让大鱼隐身。可能男孩自己都不清楚:对大鱼构成最大危险的人正是他自己。在担心大鱼会跑掉时,他也很懊恼:为什么不和老鬼一起把大鱼分了?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把大鱼分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条大鱼对一个男孩、一个人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但男孩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大鱼,让大鱼得救。
祁智老师再次用事实告诉大家:写作要真实,这篇小说中只有一个地方是虚构的,那就是描写大鱼站着。《大鱼》这篇小说荣获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单篇作品奖,担任这个奖项的评委有外国的,也有中国的,获得这个奖项不容易。评委也说到:大鱼站着不符合生活实际。祁智老师作为一个大作家,他的课五年级的小学生能听懂,会场所有的老师都能听,大道至简说的就是此吧!
怎样写故事?《大鱼》,可以写成20个字、200个字、2000个字、20000个字,故事中间要有人物。故事是为人物服务的,要有情节,要有细节。汪曾祺说:小说就是往小里说。细节要细,作文中要有一个传神的细节,作文就亮了。祁智老师在《我的爸爸》里写到:爸爸回来了,在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时,风很大,妈妈一会就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把一个少妇见到夫君时,要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描写得淋漓尽致。见到爸爸了,妈妈说:“叫爸爸!”“不叫!”“叫爸爸!”“不叫!”“你不是练习了吗?快叫爸爸!”“不叫!要叫你叫!”“爸爸!”叫了一声,他就赶紧躲起来。把一个少年,想见爸爸,想叫爸爸,但又叫不出口,又有点害羞,那种复杂的感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个作者是不可能把他想说的喊出来,他要给每一个人的行动,找到他合理的解释。老鬼为什么是那样的一个人?他家里有五、六口人,都需要他照顾,每天,他上午睡觉,下午干活,晚上出去打鱼,第二天早上回来。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打了多少鱼,他的身上散发着鱼腥气,大家就以为他打到鱼了。不知为什么,他越打鱼越穷,他的生活并没有好起来。
怎样取舍材料?小说中的老鬼,有一天回到家,发现全队的人都在帮他找儿子,他二话没说,直接往村后的小河跑去。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身上扛着他的儿子,因为,他出门时,看到儿子在河边玩。他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流一滴眼泪,他就这样默默地回到家。关于这个情节,祁智老师是舍弃的,不能所有的材料都用上去。正如祁智老师说的那样:生活永远比小说、作品更丰富、更生动,我无能为力,只能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