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场修行,是一场漫长而又幸福的修行,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修的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孩子,无论优秀与平凡,勤奋与调皮,是孺子可教,或是摇头叹息,都是我们教书生涯中一段不可磨灭的经历,而这每一次经历都在让我们不断成长,成长中有美好的遇见,也难免带有遗憾。
我从不敢说带出去一届学生我很成功,我很满足,因为这毕竟是几十个人组成的大家庭,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
班里总是会有这样一些孩子,默默地守在教室的一角,丝毫不引人注意,即使因轮换座位坐在教室正中央坐在c位,也会让人忽略掉她的存在,唯一引起注意的就是,他站在中心位的不自在手脚无处安放、默默无言、发言没有他、表现好没有他、感觉他似乎挺怕被关注到的,不敢直视你的目光,或躲闪或游离。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拿得出来的特长,哪哪都不出众,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令人放心吧,不会惹事,更不想耀眼,也甘于这样的存在,就像一颗不够明亮、默默闪烁的星星。这也许就是孩子们口中的“小透明”,没有“长板”,似乎也不存在“短板”,只是缺少被关注。
碰到这样的孩子,有时会默认这样的存在,但更多时候我会在合适的时候,冷不丁地叫他们起来,回答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打破一成不变的安坐一隅,甚至有时会刻意的让他来做点事情,我得让他明白,虽然他不出声,不说话,但我的关注一直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如果这金子上被盖了一堆土在上面,没人发现且挖掘,似乎这金子就要被埋葬于泥土之中。也许你也会说千里马不能只等着伯乐,要自己跑出来,没有合适的平台,然这千里马是根本没有展现才能的机会的。
因此,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那个最能发现“金子”和“千里马”的人,需要处处留心,多份关注。我们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有明白:你的教室里每一个不起眼的孩子,都是许多人生命中的全世界。
我能够深刻体会到孩子赋予每个家庭的生活意义,毫不夸张的说,孩子能够过得好,几乎是大多数家长唯一的愿望和寄托,是大多数家庭的奋斗目标。
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都格外重视。每一次考试完毕,家长总会焦急等待;看到了分数,会一遍遍分析;老师对孩子提出要求,会尽最大努力完成;班级群里,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仔细琢磨,生怕有言外之意……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也都牵动着家长的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很多面的,你看到的很可能仅仅只是学生的某个面而已,而其他的面,可能会在合适的场合、 合适的人面前,才能展现。
胡适先生曾在《人生有何意义》里叩问生而为人的意义,并以“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来总结生而为人的意义。作为班主任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搭建多元的展示平台,让他们走出课堂,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去释放自己的压力,去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要尽所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成人,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教育最忌讳的是“揠苗助长”,即违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知欲,还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