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3读《乱乱脑》 10:25-11:16 2662字
我最近格外喜爱心理学类的书籍,这本书其实能让我想起那本中国的《行为上瘾》。不过这本书的实例准确来说,看起来需要大量精力,我并没有细细的去看。主要是想把后面的内容做一些自己的思考记录。
上帝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予我智慧去分辨二者之间的区别。 -----莱茵霍尔德 尼布尔。
我们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有:证实偏见、心理污染、锚定、心理定格、缺乏自我控制、沉思反邹循环、对焦幻觉、动机性推理、错误记忆、心不在焉、模棱两可。
(我想在这里批注一下拓展阅读:《熵增定律》)。
我们并不是拥有着一个完美的大脑,所以我们不必过分的自暴自弃。
作者为我们提出的13条建议。
1.尽可能考虑可替代的假设。
仔细推敲本来还可能发生什么,或者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而不是关注与现在是什么样的。把投入的时间投入到焦点之外的想法。(我前段时间在抖音看到歌手如何解决上台的紧张,解决手段便是在脑海演练,上台时需要做的流程化动作、面部表情。我个人认为脑在浮出意识控制的地方只能有一个主要思想,简单来说,就是那个比较感性的脑被挤下去了。)
2.重新界定问题。
我们对于接受到的事物信息一定要三思,理性分析对付偏差。我突然想起来昨天我很烦躁的“关于某家长为了获取学校赔偿,引导舆论对学校老师进行网暴这一行为。”这个定理非常有用,事实上,所有的网民“键盘侠”的舆论制高点完全是不经思考的网络暴力。所有的舆论导向竟然完全跳出了家庭教育而是反过来指责学校教育,这真是着实的可悲。明明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打闹,家长完全忽视自己的抚养权和义务,最后反过来攻击学校和学校老师,如果上级领导只是跟随着舆论无脑跟随的话,那真是一种深深又无力的悲哀。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法律是如此重要,舆论会带来精神的影响,但用法律保护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手段。我们常常说许多微博的使用者没有素质,大概就是总是被舆论和指向性操控着吧,一种“从众心理”的极端化行为。网络使用有利有弊,在青少年还未养成对事物的正确看法的时候,确实应该减少这些信息摄入。
对了,除此之外,我也突然特别理解,为什么朋友问起我时候,我只想说的是“我想知道真相和不知全貌、不予置评。这是一个人站在舆论高点,他人的话语权在丧失,这个时候公平、权利,是真实的吗?所以三思,才能不被他人带跑。
3.记住,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我们有让大脑混乱的倾向。就比如我们常常无意中带来的自责,其实跟着一条帮助准则里的背景信息有关。还是以这次的“校园霸凌”为例,孩子得了精神上的一些疾病,又或是孩子轻生的行为。看上去似乎逻辑成立,但是事实上,我本人成长过程当中受到的欺凌并不少。而且我能感觉这个家长在家庭教育当中根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教会孩子思考很重要。孩子的笔记全是记下了那个男孩的功过,但是为何这个孩子始终没有提起过、家长和班主任并没有发现呢?这一定是多方的责任,纵使舆论如何引导,事实和背景仍然是不能被忽视的。我也突然明白,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大人,是不应该对于未知全貌的事情,单方面对于他人做出评价的。比如女性角色确实看上去很脆弱,但是四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其实并不一定就是男生欺负女生。人都有放大自己受伤的倾向。男方父母的表述当中,男孩子并不好过。(大致就是可能他们的吵闹是长期的来回,只是没有人调和停止。突然想起来我在上课的时候也常常和学生说,你们要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总是依赖老师。)
4.永远不忽略样本大小。
任何一单一时间都可能是随机的。这个部分我没有太强的共识和想要探讨的欲望,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5.预知自己冲动并实现约束。
奥德修斯将自己捆在船上来抵制塞壬(海妖)的诱惑。我们应当对可能出现的行为提前约束。比如约束自己只购买需要的物品。(我们确实有让自己混乱的思维倾向。)诱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候最大,所以我们常常对将来计划的很好却挡不住此刻的冲动。我们在被感性控制着。
6.别只设定目标,要制定应变计划。
心理学家彼得 格尔维茨的研究表明,通过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应变计划,“如果X,那么Y的形式(如果看到薯条,我会避免食用)”,我们就能显著的增加成功的机会。绕过大脑的反射局限,就是通过应变,带来第二反射的正确可能。
7.在清醒时刻做重要决定。
疲惫时,我们更依赖反射系统,较少用慎思推理。创造“胜利的条件”,代表着我们需要拥有充足的睡眠和集中的注意力。“清醒时做事,烦躁时睡觉,没有方向时读书。”
8.随时权衡利弊和代价。
看的见的合理,却并非大脑的“自动驾驶”。我们总是沉迷于及时反馈的可见多巴胺,忽略长期收效的“滚雪球效应”,这本质就是我们未能强调行动代价。就像喝碳水饮料之后我们需要喝多杯水来缓解口渴;每次油炸食品我们需要更多的运动减少其对我们的影响。这分明就是赔本买卖,却总如此让我们沉迷,就是未能对比长期目标。
全面的判断需要同时权衡利弊和收益,这样才可以通过提高警觉,避免性格和情绪在中间的干扰。多考虑“机会成本”,这笔投资(如时间)还可以做其他什么事情,在评估当中认真想清楚代价。比如看电视剧,花费了本应该学习的时候,最后带来焦虑,其实这带来的焦虑不会消失,会继续存在,我们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弥补这一次看电视的焦虑。一次失控带来的失控,大概率只会带来多次失控。
9.设想你的决定可能会被抽查。
当我们时刻带着危机感去审视的决定,我们会更费心力的去详细分析信息。
10.和自己保持距离。
乍一看这条建议有点怪怪的,但其实我个人倾向于理解为,要和感性的那个自动驾驶大脑保持距离。书里举了个例子,“如果一辆失控的汽车向你冲来,你必然会扔下所有东西,尽全力于你的短期目标,即逃离这条路。”就比如想吃巧克力,“相对于长期目标(保持健康)而言,是否对当前目标(满足自己对甜品的嗜好)看的过重了。”
这个公式我想可以记下:“对(长期目标)而言,对(当前目标)是否看的过重了?”
我们对于近和远的考虑是不同的,近是明确的象限,远是抽象的象限。所以对于临近日期的事件会带有许多负担和压力。(认识到看待此刻和将来的区别,并试图平衡即刻和远期的两种思考模式是有利的。)【非理性常常会通过时间推移而消散,对复杂的决定,需要留出足够时间思考。】
11.要当心生动性、个人化和逸闻趣事。
12.挑选重点。
决策在心理和胜利都代价高昂,把仔细的决策留给重要的选择。而不要像布里丹寓言里的驴子,在干草前因选择时间太长而饿死。
13.尽量理性。
尽可能控制自己引发描述过的技巧(如用替代选项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思想或许伟大,但思想也是渺小的,如何让最有利的思想为王,仍需更长远的努力和内在做功。
2022.5.3tangruo倘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