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杏坛再放异彩来”,滑县实验学校初中部的赛课活动犹如这盛世的春色,依旧花红柳绿、如火如荼。4月24―25日,七年级语文组剩下的6位老师,就《叶圣陶二三事》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这是七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张中行先生纪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可谓是“大家眼中的大家”。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是典型的“大家”范文。
6位老师选择的都是本课的第一课时,针对学情,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夯实字词重视基础,板演字音字形和全体齐诵相结合;通过抓关键句,概括文章写作缘由,找中心句,概括典型事件,品析叶老形象;适当延展,学以致用。
许国平老师的课,精简干净,以本为本,学练结合。最难得的是他的精益求精,大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准度,小到他自己的一个板书示范――在走下讲台巡视时,他发现“叶圣陶先生”的“生”字的最下面一横长度不够。就立刻走上台,认认真真的把这一横写满,使它“站”得更稳。这一小小的细节,就彰显了徐老师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和叶老的“律己严”相得益彰。他在台上的风范,俨然就是“叶圣陶”了。
王俊芳老师的课,一上来就有一种驾轻就熟的魅力,是你不得不跟她走的引领,也是你极愿意跟她走的随和。在字词积累上,她能够对重点字根据“音形义”重敲,还能根据形近、同音和语用进行新旧知识的勾连,可谓既学了“新知”又温了“故”。
徐鸿雁老师着一身粉白搭配的短裙,显得温雅端淑,她的课,也是如此。从检查预习、简介作者到默读文本,再到概括事件、分析形象,对比延伸,每一步都走得沉扎实稳。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可见平时的训练有素,素养极高。
张亚洁的导课很有新意,有引导性,从萧红写《回忆鲁迅》入题,作者和写作对象都是亦师亦友,写法上都是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抓住这一点,课堂思路就清晰可见。
魏雪静老师的课,从观图片的“初识”到略读课文的“感知”再到精读文本的“景仰”,环节设置科学高效。引导做到了“精准”,课文做到了“精读”,板书做到了“精致”,完成达到了“精美”。
王晓春老师一开场就鼓足了士气――“明天将上战场,今天先大干一场”!她巧妙地以“新文”代“复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设置依据“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常见题型,将课文当成一个例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分析引导和答题技巧的辅导。
坐在教室后排的,是我们七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虽然和台上的老师只是位置的区别,但同样都领受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时还兼收了授课老师们的教学教法之长。叶老,是德高望重的老师;你们,也是诲人不倦的老师。作为读者听者学者,同课异构让我们从不同维度受益匪浅。
下午我们进行了全员评课,达成了以下共识:
1、导课不仅仅是为了入题,最好能与课堂主体吻合,一起达成学习目标;
2、重视字词积累,最好能做到“音形义”的结合,并服务语用,学以致用;
3、课文只是一个范例,教什么和怎么教最终都要归结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应试能力);
4、课堂延展的设计最好是“异中求同”,紧扣学习目标,并服务语用;
5、课件制作,背景一定要干净,问题设计要简洁凝炼有引导性,文字设置要大,照顾全体学生;
6、公开课一定要和常态课有所区别,有新意和出彩的地方。
两天的时间里,我们边教边学,边听边思,在张中行先生的文字里穿行,在叶圣陶先生的光辉里思悟,在听评课中“教”者历练,“学者”自省,实现了“教”与“学”两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