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高效阅读营的第10课,这是一个烧脑的清晨,是一个稍微有点松懈就跟不上的2个小时,是一个即使全部高效听完,想要输出时不得不再听一遍回放的课程。
需要在思维导维内呈现的内容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虽然整体的框架只有三层,但是每一层的分层、细节及插播小知识都在我的认知之外,都希望可以记录下来,便于之后想更深入了解时可以追本溯源。于是我暂时将“先完成、再完美”小小的搁置了一下,调低了语音倍速以便于完善我的思维导图内容。历时3个小时,终于将我的思维导图完成,与其说这是一张思维导图,不如说只是课程内容的单纯呈现,而且因为内容的丰富,分成了二页。
一、点燃自信力
(一)寻找个人的天赋坐标
天赋是显著的结果,基于自己的身份定位和能力认知,有能力、意愿并且对比自己其他付出有较为显著的结果,就是天赋的体现。
怎样来判断自己的天赋、激发自己的天赋?Rifer老师给了特别接地气的方法:通过写日记、工作日志及反思自我、询问他人,时刻参照个人天赋SIGN模型来明确自己的天赋,并且将意愿天赋发挥到100%。
(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调频
顾名思义,与成长弄思维模式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的调频就是从非好即坏、非强即弱,做不好就会自责,越自责越无法控制自己,这样可能恶性循环的固定型思维中跳脱出来,转换到以如何看待自我发展、自我激励以及责任感为核心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当事情进展不顺,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时,可以原谅自己,去更好的寻找方法、做策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思维模式,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积累内化阶段
这一节让我对“知识”这个名词有了更深的认知,原来“知识”不单单只是以专业分类,知识本身就有不同的类别。基本不同类别的知识,学习技能也是需要不同的,由此就会有不同的学习层次,不同的演化能力。
(一)分解知识的金字塔
知识的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
前三类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掌握,都有具体的呈现方式,而元认知则更为多元化,更为抽象。它包含但不限于前三种知识,是对自我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是思维、学习、沟通、反思、制定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控的能力。
基于不同的知识类别我们需要具有三大学习技能:行为技能、理解性认知技能以及程序性认知技能。
由此衍生出三种学习层次:知识层、能力层和价值层,当然我们最终都希望可以到达价值层。
于是匹配学习层次的演化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呈现了: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分类系统的学习
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空间记忆
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学会三问,起源、联系以及应用场景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NLP实践,其核心就是复制、拆解、迭代
(三)学习应用的陷阱以及小技巧
小陷阱是什么呢?自我感动式的无成效重复学习,我反观了自己的学习路程,好像也是陷阱里待过几次,比如背英语单词,比如下载各式各样的学习包,再比如重复看一些工具书却没有好好运用。
那么怎么克服,或者说怎么来学习应用呢?培训自己主动检索的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激活自己的大脑,主动输出,主动分享。小Tips:越费脑子,记忆越深,从而损耗也会越少噢!
三、知识输出和运用
(一)学习指导原则
1、场景法 自己的身份定位、什么样的场景、与谁一起、对事情本身有哪些预期效果
2、框架思维:基于一定的主题框架,给谁做?做什么事?怎么做?目标是达到怎样的水平?
3、知识是可迁移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完成个案、类型到本质原理的思考,需要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思考力的运用
思考力的运用其实分了二个不同的维度来讲,第一个维度并没有直接去讲运用,而是讲了思考的底层逻辑,思考本身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与表象问题是否存在偏差?问题的解决度、关键度各是怎样的程度,是急需解决、必须解决还是可以暂时搁置及时止损的?只有直面真正的问题,我们的思考才有意义,才可以遵循What、Where、Why、How这样四个步骤进行逻辑思考。
第二个维度才是结构化思维的运用,Rifer老师着重介绍了基础阶段与构思阶段,并且特别讲解了水平化思维,又被称为六顶思考帽。
基础阶段结构思考力有四个特点:论、证、类、比,其中“类”是隐性思考显性化的过程,在这四个特点中最为重要,而这些都是为了收集、识别并且一句话概括所得信息的过程。
构思阶段或者说是搭建框架则可以参照SCQA模型,明确情景、寻找冲突、思考疑问并得出答案。
水平化思维即六顶思考帽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思考的方法,是从不同思维角度、平行思考,并且有专门的书籍介绍,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三)NLP拆解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使Rifer老师给予了很专业和细致的解释,我依然无法做到完整的解码,所以这里只能写一个“未完待续”,等我有了更新的知识后再来输出哈!
今天又是感恩自己努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