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在读博的小学同学约我吃饭,难得他暑假回来,我便欣然答应了。
赴约前,我突然有些不想去。一是觉得可能难得周末,需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充分休息,社交需要消耗一些精力和情绪。二是感觉工作以后,越来越不爱社交,感觉活在舒适区挺好的,有空陪陪家人、爱人,个把月见一下朋友,就足矣。不像在学生时代,每天都渴望遇到新鲜事物和有趣的人。小学同学这种称谓,听起来也有些久远,毕竟已经初中毕业十年,更何况小学,况且工作、生活经历的差距,缺乏太多共同语言,想象中也难免一些尴尬。
我突然想到一个词“社交疲惫症”,不同于“社交恐惧症”,可能我们不恐惧社交,也不害怕认识陌生人,或者许久未见的朋友、同学、亲人,也知道该如何聊天并熟络起来,但是我们不乐于去这样做,并为此感到疲惫。我想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给我带来了过多的压力,我们还没来得及治愈和抚慰自我,工作挤占了生活过多的空间,我们还没来得及去享受属于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便不得不从事社交活动,而产生的疲惫和不情愿。
面对这种疲惫,我觉得通常有两种方法能适当减缓疲惫。一种是被动社交,可能面对对于双方来说都很难得的机会,拒绝可能有些扫兴,参加是可以的,但是不用表现得过于主动,不要成为话题主导者,过多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适当地简单追问,这样就不用过多思考,讲话也不会很多,能适当留存精力。另一种,则是简单粗暴但是有效的,拒绝,如果确实比较疲惫,以后见面机会又很多的话,那就找个理由拒绝就好了,不然被迫社交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偶尔的拒绝也并不会影响真正的友谊,也不必为此有过多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不疲惫、自在自如的生活,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