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算律的学习,首先加法中有2个,乘法中有2个,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此内容的教学,不能纯粹地举个例子来证明,更重要的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是数学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等来进行分析,现不作详细说明。今天重点说的是乘法对加法的运算律,这个在应用中,对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据不完全统计,简算计算中错大多来源于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分配,意为分别搭配,说明算式中至少有3个数,其中有2个数分别与第3个数搭配,故涉及两种运算,加法和乘法。这样来看,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在教学中,如果提供其符号表达,然后学生按照此表达,举例验证,然后再照着葫芦画瓢,直接套这个表达式进行计算应用,这样或许会减少计算的错误率,但是这样的教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它会完全失去数学学习的味道。故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更要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字母表达式动态分配的过程把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运算律一般性的表达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本质意义的理解。故提供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种思维方式表达的意思不同,但最终所求的结果,即最终意义相同;再通过对这些含有具体数的运算等式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运算规律;最后再举例进行验证,梳理总结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本节案例导读中,编者提出了三个问题:如何设计有需求的乘法问题情境引入分配律?如何让学生通过多样性的变式问题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本质?如何从具体的数到符号引导学生进行一般化的表达?面对这三个问题,结合我执教这节课的理解与思考,我是这样想的,用北师大教材中的现实情境,给厨房贴瓷砖这一现实情境也蛮不错的,只是这个情境中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开放,如砖分白色和蓝色两部分来算,也可分成左墙和右墙两部分来算,但还可以分为4部分来算,即左边的白色砖、蓝色砖、右边的白色砖、蓝色砖四部分,如果学生在最初这样来理解,会增加分析上的困难。但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却又不能直接说不算,故建议这里最好是先写在白色、蓝色对应的上面最后作为验证来分析。同时,老师在板书时一定要注意,将带括号的算式写在左边,学生解释时,对照图形进行意义说明效果会更清楚。如(4+6)×8=4×8+6×8,左边算式是先求一共有10列砖,每列有8块,共有80块砖;右边算式是先求出左墙有32块砖,再求出右墙有48块砖,共有80块砖。意义不同,方法不同,但是最后都是求一共用的砖的块数,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分析一个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组算式的特征,去探寻算式中的规律,理解其一般性。此时,从乘法的意义已经进行了说明,学生可能会观察到两边算式中符号的特点中找到算式形式上的联系,如左先算和,再算乘积;右先算积,再算和。如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如左右都是乘号和加号两种符号等。在此基础上,再去判断另外不同方法是否也存在相同的关系,从而自己尝试举例来验证这个规律的一般性,最后再尝试梳理总结规律,无论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还是用图形符号表达,字母与数字符号表达等,由一般性规律抽取出最有代表性的符号表达式,渗透初步的代数思维。
结合其作业应用中的问题,此时再引导学生观察四部分组成的算式,其中先看白色左右两部分,再来看蓝色左右两部分;也可以先看左墙上下两部分,再看右墙上下两部分,都符合这一规律。也可以渗透到三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或是两个数相减的差乘一个数,还可以补充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当然,这些内容也并非要一个课时完成,我们在后面的练习中补充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抽象出乘法分配律,也可以通过计算两个宽相同的长方形的面积和等实际情况,让学生经历解释的过程,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