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特别为她的儿子担忧,因为儿子胆子特别小,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己决定,就算是对他说话声音大一点,他都会下意识的缩脖子,总之永远是一副胆小怯懦的样子,她说,要是女孩也就罢了,男孩子这么胆怯、没主意以后可怎么办啊?
别人的孩子我还真不敢确定,但是这位朋友的儿子妥妥是被她的威严给控制,才会导致这么胆小。很多妈妈特别强势的,孩子就容易很弱,这种软弱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环境感染所形成的,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顾名思义就是后天习得的一种孤立无助的状态,具体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小时候好动,去动这个东西,妈妈马上喊住他别动,这个是吃饭用的不能玩、孩子去动那个东西,妈妈又喊住他,那个会弄脏衣服不能动,你要这么做、不能那么做、你应该干这个、不应该干那个,这种思想上的控制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都是看妈妈的脸色,自己不敢做决定,因为怕做错了挨妈妈的骂。
“习得性无助”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态度”、另一个是“频率”。
如果一个性格特别温柔和善的妈妈,每次在阻止孩子的行为时语气舒缓、态度温和,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这么强的负担,也不会经常被吓得一激灵,就不容易形成“无助”的性格。如果是那些嗓门比较大、性格比较强势的家长,在阻止孩子和干预孩子做事时大吼大叫、言词狠决,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种性格,所以其实家长的“态度”起了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强势的妈妈容易培养出软弱的孩子,而一般情况下,强势的爸爸却不会。因为一般在家庭中,妈妈的角色主要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管理孩子的大事小情,所以相对爸爸,妈妈与孩子交流的频率更多,而且女人天生的心思缜密也会更加关注孩子点点滴滴,关注得多管得就多;而爸爸一般心都比较宽,孩子差不多看得过去就不会出言管理,偶尔的严厉一定是孩子犯了大的原则性错误,这时候也是应该严肃管理的。偶尔的严厉能够让孩子分清是非,频繁的严厉会让孩子心惊胆战,所以对孩子严厉的“频率”也是形成孩子“无助”的主要原因。
有一个著名的跳蚤实验是这样的,跳蚤最高可以跳出高出自己身高400倍地高度,所以把一只跳蚤放入一个玻璃瓶内它会迅速跳出瓶口,当把玻璃瓶盖上盖子之后,跳蚤再用力的跳就会撞到玻璃罩上,于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跳蚤跳的高度就总能保持在罩顶之下了,最后把玻璃罩去掉,跳蚤却再也挑不出那个瓶子了。
家长的控制是孩子思维发展最大的障碍,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参加一个亲子早教的试听课,有一个环节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我旁边的妈妈一直在跟孩子叨叨,这个不能放这里、那个不能放那里、先搭这样长条的、拱形的搭上面,几次之后很明显孩子拿起积木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看怎么搭,而是去看妈妈的脸色,我当时感觉这个孩子就像那只被玻璃盖罩住的跳蚤,跳不起来了。
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无助”孩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给孩子空间。这一点家长很难做得到,因为孩子的很多行为在成人眼里都是幼稚的、不可取的,而家长只要张张嘴就能够很好的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怎么可能控制得住?
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提前在自己心理给自己订一个要求,不能事情现发生现想对策。其实我就是一个比较的强势妈妈,我女儿小时候有严重的选择恐惧症,她总是爱问我,妈妈这两个哪个好?我该选哪个?妈妈替我选一个,我是个做决定特别快的人,也从来不怕错、不会想太多后果,所以我都会很快给出女儿意见并告诉她原因,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家长的作用最多是指导、不应该是决定,而家长要想做到不替孩子做决定,是必须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欲的,要提前在心理给自己订出不能做决定的要求。
例如,出门买衣服前就要给自己订个原则,自己可以给意见但是绝对不能做决定,这样到了实际进行的时候自然就好控制自己了。经常会见到妈妈带着孩子买衣服吵架的,妈妈觉得自己的眼光更好更正确,孩子明明不喜欢还硬要去说服,其实穿什么和搭积木是一样的,都是小事,谁穿谁说了算。
第二,注意“态度”。
这个也很难,人的脾气很难改变,让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管教孩子的时候温柔体贴,更是需要压制自己,之前我一直在讲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家长一发火,孩子是害怕了,但是同时也懵了,脑子根本就不转了,家长在发脾气的时候智商也不在线,所以在点火之前家长要做深呼吸或者闭眼沉思来消化怒气,等火气消得差不多再想办法表达。
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拿到成绩单后马上就知道原因了,因为最近孩子总是用手机打游戏,写作业也不认真。如果这时候家长马上劈头盖脸地数落孩子一顿,再威胁一下以后再不准什么什么的,孩子被吓得魂飞魄散、再顺势哭一鼻子,事情是过去了,但是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也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家长应该先冷静下来、按住脾气,再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再让孩子自己想解决的办法,最好能够把办法落实到笔端,家长不发脾气孩子反而会自责内疚,更有利于更正缺点。
第三,接受孩子的“无助”
一旦孩子已经成为“无助”性孩子,家长就要在心理上接受这种事实,不要总是期待着孩子能够一下子就能变得自信爆棚、雷厉风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不太现实。
“无助”性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和爱,这样才能给予他们力量、让他们战胜恐惧、慢慢找回自信心;批评和指责都要三思而后行,最好还要有技巧,越批评孩子越迷糊、越畏缩;多做运动,用肢体的灵活来带动思想的开阔,把不良的情绪释放出去;多给孩子拥抱和亲近,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依靠,这样才能在舒适中放松紧张的神经;多做对于孩子来说简单的事情,一步一步提升自信心和参与度,慢慢就能改善“无助”的状态了,千万不要着急,着急会让一切变得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