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塑料情”怎么办?看看陈梦雷

清代熙春园水村一带,现在清华大学大讲堂的位置,曾有一个“松鹤山房”,这里就是今天的主角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地方。

《古今图书集成》这套书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同被称为明清三部皇皇巨著,被中外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的酝酿与初稿,基本成于一人,就是陈梦雷。

陈梦雷1650年生于福建的普通读书人家,他幼年聪颖,从小便以才华名动乡里,十多岁成为秀才,二十岁刚过即高中举人,次年又连捷荣登进士之榜,随即出任近侍帝王左右的庶吉士。三年后散馆,陈梦雷以成绩优异选授翰林院编修,前程一片大好。

选任编修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踌躇满志的陈梦雷回乡省亲,没想到一介书生自此卷入政治漩涡。

这时的靖南王耿精忠驻藩福建,正在广泛搜罗名士,并秘密联络驻藩云南的吴三桂,策划举兵反清。陈梦雷回到福建不久,即与同样返乡的同年李光地一起,遭到耿精忠的威胁“礼聘”。

秀才遇到兵能有什么办法呢?陈梦雷与李光地是同乡,又一同做官,关系非常好,又一同陷入“裹胁”的命运,于是两人在福州密约,由陈梦雷假意留于耿精忠幕中假意应付,同时寻机“离散逆党,探听消息”,就是做卧底、伺机搞策反。而李光地则以“父疾”回到老家,匿迹深山。

陈梦雷是不是打听到消息不得而知,“离散逆党”是没有做到的,而李光地这边呢?“挨延半载”始将和陈梦雷共同商拟的“请兵疏稿”删改,然后单独具名,以“蜡丸”密送朝廷。

“三藩之乱”平定,李光地由此大受康熙帝赏识,青云直上。始终未得脱身的陈梦雷却被人诬以“附逆”之罪,枷送京城,入狱论斩。陈梦雷在狱中多次请求李光地为其申辩,但李光地返京后,虽也将同年探花、时任左赞善的徐乾学所拟疏稿上呈康熙帝,却“一语未及”曾与陈梦雷于福州共谋“请兵”、陈梦雷留营“探听”之事。陈梦雷的“附逆”之罪,百口难辩。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梦雷在众人申救之下,终于得以免除死刑,但仍被发配山海关外的奉天尚阳堡(今辽宁开原县东)。

刚过而立之年的陈梦雷万分悲痛,宛如从人生的天堂直落地狱的深渊。蒙冤受屈的陈梦雷到达戍所,随即大病一场,几乎送掉性命。但陈梦雷仍矢志于学,以文化人独特的方式对抗命运的不公。谪戍东北的漫长16年多时间里,陈梦雷一直未放弃读书,其渊博学识也逐渐感动了周围民众与官员。他在戍所开设云思草堂,后来又得到奉天府尹高尔俨及后继者董秉忠的优礼,“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学者接踵而至”。他一面教书授徒,一面创作著述,先后编撰有《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公私著述,既彰显了自己的过人才学,也极大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人生困境的乐观态度,为陈梦雷赢得了时来运转的契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康熙帝以亲征平定准噶尔之功东巡“告祖”。陈梦雷闻讯,“匍伏道左”。康熙帝读到陈梦雷苦心创作的“献诗”,十分欣赏,诏令将其赦免归京。次年又以其学识渊博,让陈梦雷进入内苑,陪侍刚刚晋封为诚郡王的皇三子胤祉读书。

陈梦雷获返京城,感念皇帝的“知遇”之恩,决心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大书,倾心相报。他后来回忆称,自己“赋命浅薄,气质昏愚。读书五十载,而技能无一可称;涉猎万余卷,而记述无一可举。深恐上负慈恩,惟有掇拾简编,以类相从,仰备顾问”。

伟大的著作,往往是作者自己主动写作的,是因其内心迸发着写作热情,而不是组织分配的任务。

入侍胤祉不久,陈梦雷即着手搜集王府邸藏及自己的藏书,开始摘录分类,酝酿编纂类书。恰好康熙帝也正有编修典籍之意,闻知其情,大加鼓励。胤祉回府传达圣意,称“《三通》《衍文》等书详于政典,未及虫鱼草木之微;《类函》《御览》诸家但资词藻,未及天德王道之大。必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勒成一书,庶足大光圣朝文治”。陈梦雷“闻命踊跃,喜惧交并”,喜的是康熙皇帝和自己想到一块儿去了,惧的是自己能不能担负起这个重任,“蚊力负山”,独肩斯任。

为保障编纂进度,胤祉在邻近其赐园即西郊熙春园的水村一带购得庭园一所,专作陈梦雷的修书之地,康熙帝还特意临幸其水村别墅中的书斋,御书“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联句相赐,称赞陈梦雷有松鹤一般的高洁品行。陈梦雷惊喜交加,由此改号“松鹤老人”,称其修书所居曰“松鹤山房”。此时陈梦雷年届五旬,在清代确实可以称是老人了。

在临水的园林别墅中坐拥图书万卷,从事自己最擅长的读书、修书工作,这是陈梦雷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他愉快地作诗:“赐宅在城北,此宅本华胄。扈跸诣西郊,别业多榆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