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让我写这个主题?为什么不是别的?我记得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仅以此篇文章,来梳理我的前半生。我想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看看今天的我是如何被塑造的。
一、少得可怜的课外阅读量时期
从小学一直到我初中毕业都属于这个时期。这和时期的特点是无意识,根本不重视阅读,所以课外阅读量少的可怜,屈指可数。只依稀记得,当时小学六年级有段时间《查理九世》在学校掀起来浪潮,同学们之间相互借阅。我当时是存了一个星期,才存到11元,于是我就去买了一本。父母没有给零花钱,我都是从自己的早餐钱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一天一块钱。结果后来因为老师知道我们都在看这种书,就被缴了,持书时长不过两星期,痛心啊!说实话,《查理芒格》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尽管怕的要命,因为我很怕鬼很怕那种可怕的东西,但是还是挡不住我的喜爱。到了初中,整个人开始忙碌起来,每天围绕着学校里面发的那几本教科书转,基本没有看课外书,当时一心想要提高成绩,感觉每一天都好紧张,好赶,好累。只记得自己读过《平凡的世界》,因为这是语文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要写读书笔记,里面的孙少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个农村少年因为阅读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安放。
我的自我探索之旅开始于初三那个暑假,也是自我精神发展的开始。
我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差的人,中考两天半我瘦了5斤,每每吃起饭就不想吃,有时候就只吃一口。晚上睡觉,我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扑通、扑通、一下、两下……我睡不着,我真的太清醒了。到了考场,坐在凳子上,我的腿会开始发抖,起初我以为是第一场才会这样,没想到每一场都是这样。考完试我和妈妈说我可能五百分都上不了,妈妈没有安慰我,她只说:“就你这样的心理素质,以后高考更难”。我难过极了,我的世界是灰色的。之后我去打暑假工了,在一个鞋厂里面,干了一个月,后来因为主管想让她的亲戚进来,就把我挤了出去。我和妈妈说,妈妈说是我太懒了,所以人家才不要我。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第一次去工厂里面吃饭,因为第一天不熟悉食堂规则:需要自带碗筷。原本和妈妈讲好的我不回去吃饭,没办法只能回去了,那几天我们家在搬仓库,我刚走到仓库门口,和妈妈说明了理由,就被骂了个狗血淋头。我不理解,我至今都不理解,为什么她要骂我,为什么要说那么难听的话。最后我是一个人边哭边走回家的,走了二十分钟。那年暑假我得了抑郁症,莫名其妙的哭,失眠,没人爱的想法充斥着我的大脑。现在回想不是暑假开始的,而是初三下半年我就开始有了抑郁症的倾向,但是不自知,快中考的那几个月我经常哭,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失去了色彩,我会在晚自习用笔芯去弹自己的大腿,当时一点也不觉得疼,反而是觉得很爽的。也是在那年暑假我开始了自救,我每天早上和下午都去跑步,我开始阅读,因为担心家人等我吃饭,怕他们吃冷的饭菜,所以我和他们说明了理由,得到的回应是:我是个怪物,在我们家你心情不好没有人关心你,只会指责你。我接触到的第一本书是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我开始在里面寻找活着的意义,我存在的意义。之后就是他的姊妹篇《幸福的勇气》。我知道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也知道了目的论和原因论。也知道改变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不能等待救世主来拯救自己。
大一到大二期间我读的书都很杂,没有重点。当时是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给我埋下了一颗种子,我想成为一个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了解到思维模型这个概念,于是就开始了搜集思维模型。所以就看了很多杂书和很多相关文章,比如说《穷爸爸富爸爸》《非暴力沟通》《掌控习惯》《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思考快与慢》《牛奶可乐经济学》《好好思考》……这个时期的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开了眼界。不由得感叹,哇,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呀,原来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呀,原来爱也是需要学习的,原来阅读也是需要学习的……
很快我迎来了困惑期。看着身边的很多不阅读的小伙伴一样过的很开心,我不经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阅读到底有没有用。我希望减轻自己的痛苦,但是我的痛苦并没有减轻,我依旧不开心。看书那么累,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虐,我为何不像他们一样生活呢?每天刷刷抖音,不阅读。这使得我不得不去重新思考阅读这件事情本身。我为什么要阅读?我想不出来,于是我就去书中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描述的并不清晰,这种不清晰来源于我对阅读这件事情的不了解。我了解到了阅读也分很多种,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不同的类型要用不同的读法,阅读要问题导向……这让我对我上面自己描述的情况有一个更具体的解释。第一,我并没有明确自己的阅读需求,我不知道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也没有针对性地去阅读。这就像是,你拿着大门的钥匙去开房间的门,还期望能打开。这不是活在梦里吗!如果阅读不能挣钱,那还要不要阅读,这也是我前段时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阅读也许不会让你变得很有钱,阅读也许改变不了你的现状。你读了很多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你还是会在原来的岗位上,还是要接触那些不太喜欢的人和事。改变外在事实往往并不那么容易。但阅读可以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处理它的方式。没想清楚这件事情之前,我认为阅读是一种魔法可以让我摇身一变,就变得不一样。
最近,我发现自己的阅读观开始发生了很多转变,我开始聚焦,开始有方向,有重点。我理清楚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的关系,我需要在深度的基础上拓展广度。大三下半年,我开始对师范生这个身份感到自豪,职业认同感很高,我开始从前两年的想要逃离教师这个职业到热爱向往这个职业,我对教师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铁饭碗、有寒暑假、轻松、谋生的工具到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我认定这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这一次我对“如果你不阅读,你的三观将是你周围人的三观”这句话有了很深的感悟,细思极恐,之前的自己的脑子完全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阅读了:《修炼:百位特级教师谈教师专业成长》、《我就想当班主任》《不乖老师的正能量》《教师阅读力》《给青年教师的36条成长建议》……《我就想当班主任》让我萌生了想当小学班主任的念头,我想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我觉得只有当班主任才能大展拳脚,任课老师感觉就像是这个班级的一个过客,我想和孩子们建立深厚的联系。我也很想当一名语文老师,因为我喜欢文字,喜欢感知,我觉得语文老师都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精神宝库。她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让我很着迷。我也很想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阅读的魅力,进入到阅读的世界里面来。我喜欢通过书本穿越时空与前任对话的感觉,我觉得这真的很奇妙很奇妙我想建立读书会,于是这个学期开始组织线上读书会,消息发布出去,没有人。说不失望是假的,为什么读书会不成功呢,我觉得本质是在于大家看不到读书的好处,不知道读了有什么用,我缩短了阅读与用之间的距离不就好啦,于是我调整策略。我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周围人,我开始每天都在朋友圈写感恩日记和成功日记,开设自己的朋友圈专栏,每次解决一个问题。说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真正做到的有几个。为了避免让自己成为说大话的人,我将阅读之后的践行感悟分享出来。比如说,线上共读营《自信的陷阱》我选取了一个我觉得很有价值的点:想法并不指导行动,想法与行动可以脱钩。我每天都去找机会践行这个道理,并且记录在我的成功日记本上。这样另一方面也监督了自己践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有很多关于读书会的想法,但是还是没机会践行,希望下次可以有机会吧。不得不说,改变别人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梳理一下我现在的阅读观吧,我现在不局限于书本,对于一个我不了解的概念我会采取多方式围攻法,阅读书籍、公众号文章、知乎……直到把它弄清楚为止。我阅读的原则是:第一,为我所用,我是主人,而不是书本是主人。这消除了我一些阅读的焦虑。第二,阅读要有闭环,要有输出。每次阅读,要写践行笔记并且分享到朋友圈。第三,改变量大于阅读量,把重点放在改变量上。
阅读带给我的好处:第一,让我爱上了写作,虽然我写的不怎么样,但是我认为这两者并不冲突,我不会我可以学呀。我喜欢戴上耳机,随机播放歌曲,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世界里面,一写就是两个多小时,写作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第二,让我找到了我自己,创造我自己。对于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我想成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教师。第三,拥有结果导向思维,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的学生,我觉得我不能放弃,我要给他们做出榜样。比如说,我有点心理健康问题,我就会想我要多学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以后帮助我的学生,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身份,很喜欢很喜欢。第四,让我拥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底气,我害怕以后自己出了校门发现教育现实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就去书中找答案,看看前辈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总的来说,我的的阅读史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家里人没有阅读的习惯,于是阅读的我就成为了另类,爸爸说我有孤僻症,说我是一个怪物。我还是没有放弃阅读,我坚持了下来了。因为阅读的人和不阅读的人处在两个世界,前者理解后者,后者不知道前者的世界。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阅读,我发现自己的阅读比例十分不平衡,致用类比文学类大约是八比二,严重失调,我希望我通过读书会来弥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也希望可以找到更多一起前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