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心理咨询师觉察力的部分,本文继续的部分内容。可能没有一个职业,像心理咨询师这样,对自我的觉察要求这么高。
自恋
初学者的一个常见的毛病是在谈话中按照自己的既定议题讲话,而无视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及其感兴趣的话题。
这样做势必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强加于人的感觉,令咨询关系无法建立,也无以表现同感和尊重。
我有没有做过这种事?怎么避免做这种事呢?当然有,而且经常。我最近一周出现了两三次这种事。
我在说话中,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我感兴趣的话题,忽略对方的感受和他感兴趣。所以在聊天中我感觉爽、舒服,而对方可能感觉居高临下、强加于人。
这样想来,那些生活中碰到的壁,也不能全怪别人,有一部分原因要怪自己。是我的不周到。
没有不证自明的实力的情况下,让自己显得很聪明,本身就会给周围人带来压力。显得你聪明,你好学,那显得我不聪明,也不好学呗。而让他人不舒服,是自己不周到。
环境就像一面镜子,会真实地反馈给我,现实的反应。如果我碰壁,那可能是我在哪个地方做的不太好。像这次的自恋,我该怎么改善自己的这种状态?
首先把对方放在心上。自恋的本质是只把自己放在心上。而把对方放在心上,是我的心里可以有两个人,除了我之外还有你的存在。
我是真实地在关心你,希望你好。对方会感受到关心,关系质量自然就会好转,会有改善。也可能我心里放不下那么多人,那我就专注在当下,看见当下发生了什么。
其次更多展示自恋。可以去跳舞,想象自己是一只小天鹅,或追求热情美好的异性。让我的自恋有更多的发挥,那在关系里,就不会那么热衷强调,我很好,我比你好。
不需要做到多好,只要减少自恋,有改善就好。不指望瞬间就进入新世界,稳重点慢慢来,持续发力。
最近收获最大的事,是在咨询的节奏方面,越来越稳了。大概是我从让自己焦虑一件事情开始,在咨询中,我也可以不焦虑那么多,不问那么多问题。
一个个慢慢来,给问题时间,更关键的是给来访者和自己时间。让问题有更多的呈现,这才有更多改善的可能。
最初接触心理咨询,我觉得只要来,就能治好,但真的开始去做之后,发现一下子完全治好,基本上不可能。
而根据现状平衡的天平,一点点地调整到一个让来访更舒服的位置,能做的是这些。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强大,破除了这些自恋,让我感觉,幻灭的同时踏实点。
冷漠
初学者的一个通病,是对来访者的喜怒哀乐毫无反应,其态度之冷漠犹如法官或如医生。
这种麻木不仁的做法会阻碍辅导教师和来访者的心灵沟通,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恐惧与焦虑,对心理咨询失去信心。
咨询师的冷漠,这是咨询中,极力避免的内容。我在刚成年十八、二十几岁时,经常出现这个词,挂在嘴里,放在心上。
突然离开家,从一个相对温暖的地方,跳入到一个需要独立生存的地方,摸爬滚打,在其中感受到的冷热。
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冷,大家的关系疏离,相对独立,边界清晰。这种突然的变化,让我适应了好多年,才慢慢习惯。
学心理咨询后,又重新学习,怎么回应对方的喜怒哀乐。还像邯郸学步一样,一点点,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有什么瞬间转变,大多数的时间稳定缓慢。
忽视,拒绝,冷漠,没有回应,这些都是咨询中,允许出现的,但不应该出现。因为这说明咨询师不合格,能力不够。
合格的咨询,气氛应该是融洽的,整体是顺畅的。关系里的冲突和张力,不能避免,再多情况下,应该是融洽顺畅。
有人研究过,这个比例好像是5:1,才能维持相对深度和高质量的关系。五次融洽顺畅,允许一次不融洽不顺畅。
不能麻木不仁,也就是需要有仁。需要有情绪触动,有感同身受,有同感,有代入。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困扰,是在听别人说话时,我会不自觉地热泪盈眶。
那段时间,我感觉眼泪就像自来水,随时都会落下来,要么是含在眼眶里打转。我在想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但写到这,比起麻木不仁,我更愿意接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感觉。因为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有情人。
我允许对方的情绪穿透我,允许对方的情绪进入我的心,出现在我的眼里。这种深度的沟通和交融,很难得的。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