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健走运动的时候听了《为孩子重塑教育》这本书,内容并不多,条理很清晰,一共两条主线。一条是随着教育发展历史去了解一路走来到今天存在的弊端,一条是基于这些我们今天能做什么?
一、要了解现代教育的弊端,先要了解教育的发展历史。
14世纪左右,宗教在欧洲兴起,需要大量抄录《圣经》的人,将宗教传扬出去,这时学校就出现了。
18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需要熟练机器的工人。教育体系应运而生。在普鲁士教育体系下,学生们主要学习工业社会所需的生存技能,包括简单的读写能力和流水线的装配能力。
20世纪初,形成了一种教育模式叫做“装配线教育模式”。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完全一样,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工业经济发展之下对工人的技能要求。
20世纪中期,出现了以培养“知识工人”的教育体系,核心是让所有人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以满足法律、金融、医学等行业的需求。十二年的小学到高中的K-12课程学习模式出现。
考入不同的大学接受深造,获得大学文凭,再根据不同文凭以及文凭的含金量,进入到各行各业工作,高考成绩成了最重要的,关系到学生能够进入哪所大学读书,甚至在哪个行业工作。所以K-12课程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孩子应付考试,孩子个人的兴趣,已经被整个体系排除在外了。
学生们辛苦考上了大学,大学的教育不会帮助孩子提高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还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学生自身的精神压力。大学忙着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打造的金字招牌上,力争在各大学的年度排名中能够更进一步。
二、未来理想的教育要求孩子具备十大能力:
第一,要学会如何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被动灌输知识;
第二,要学会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不仅包括口头沟通,还包括正式的书面沟通和公开演讲;
第三,与他人建立有效协作,成为团队中的一分子;
第四,用创造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标准答案;
第五,加强应对风险和压力的能力,能够坦然面对失败;
第六,学会成为一名领导者和变革者,而不是一位盲听盲从的追随者;
第七,能够正确取舍,做出好决策;
第八,学会制定目标,并按照进度完成目标;
第九,具有毅力和决心,学会自我驱动;
第十,不拘泥于个人得失,放开胸怀,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去影响整个世界。
学生们要做创造者,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然而要想实现这些能力,又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做出改变和紧密配合协作。
要将教育的自主权还给老师和学生:
第一步:从教师授课,改为学生驱动课堂。“同侪教学法”:同学之间互相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当他人的答案与自己不一样时,能够批判性地评价他人的观点。
第二步,是要改变评估系统,从标准化考试转变为勋章体系。 勋章体系,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从孩子入学开始,就建立一个跟踪系统,每个学生有一个档案,他们在获得勋章过程中完成的各类作品和项目都会记录在档案中。大学和企业想要筛选人才时,就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来评估学生的特质。学生即便不读大学,只要获得了相应的能力,也可以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
第三步,改善教师的培训体系。教师培训体系在芬兰做得最好。首先,芬兰关闭掉了80%的普通师范院校,仅保留最最优秀的几所大学的附属师范学校,目的就是保证教师都是接受过最好的教育的。其次,芬兰的每个教师都有长达一年的学徒期。最后,芬兰的教师教学任务不太重,让老师和学生、家长多交流,同行之间切磋学习。
除此之外,作者还建议取缔升学率、毕业率、学校的排名等等的统计。取而代之的是像给学生建立跟踪系统一样,也给教师建立一个跟踪系统,里面放上教师授课的视频,学生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以及学生在一个学年结束时的作业和前一年作业的对比。
要快速且大面积的实现教育体系的彻底变革是非常困难。家长们可以做的是从此时此刻起,实现点滴的改变。比如在孩子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学习时间中,给孩子留下一点闲暇时间,让他们能够自行规划、自由探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