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不仅仅是因为它对于美国底层那么真实又残酷的生活的细致生动的描述,不仅仅是因为它对于美国种种社会问题的痛苦深刻的反思。
最令我感动是作者的同理心。
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同理心的作品。
就像序言说的那样,这本书是为了反思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是为了致敬那些无法衡量的东西,为了谦卑地倾听和注视。
是的,它真正做到了谦卑的倾听和注视。
一位成功的华尔街交易员,历经3年时间,24万公里,深入社会底层,用镜头和文字力图展现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
这漫长的时间和里程沉淀成了这本书——《美国底层》。
它让我对同理心有了更多的思考,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傲慢与浅薄。
囿于篇幅,我会单独写一篇关于同理心的文。
这篇文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最最贫穷的人过的是怎样的日子,看看美国、也是全世界底层的坚韧和挣扎。
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它是作者亲自实地考察,亲自与底层的人民生活了很长时间的采访和调查。
它是根据珍贵的一手资料,根据与活生生底层人民深度访谈写就的,而不是根据冰冷的统计数字,不是根据专家们傲慢的猜测。
因此它是天然的带有温度和感染力的,都是鲜活的人物和对话,而不像学术论文那么的理性冰冷,充斥着数据和图表。
更难得的是,它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而是更深一步去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制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怎样去解决问题?
首先看目录便可知道该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分为麦当劳、毒品、宗教、社区文化、为尊严的鲁莽的抗争这几部分。
看起来是独立的讲述,但其实它们在每个章节都有体现。
它们已经深深渗入到底层人的生活,紧紧的纠缠在一起,根本无法完全的将它们单独摘出来。
有许多文化符号带有鲜明的美国特色,它们与美国的历史和政治、经济状况密不可分。
麦当劳在中国、在我一个穷学生的印象中并不算平价,去那里吃一顿不算便宜,甚至会让我有点心疼。
它在中国算是个外来者,我们对它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只是有时候去换换口味尝尝鲜。
然而它在美国是平价的甚至低廉的,是底层人的活动场所,是被上层忽视和嘲笑的对象。
它是美国“土著”,深深的蕴含着美国自由随性的快餐文化。你可以什么都不买,就在那里坐上一整天。于是,它成为了底层人的乐园,成为了少数最受它们欢迎的空间之一,甚至成为底层社区的核心。
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底层人聊天、娱乐,甚至可以看见有人在它的卫生间洗衣服、洗澡。
可以说,要想了解美国底层,那是最好的场所。
毒品泛滥已经成为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者遇到的、交谈的美国底层人们几乎都吸毒,或者贩卖毒品。
他们为什么要吸毒呢?
因为相信人生不值得过,他们变的不顾后果,对吸毒这种自毁形式上了瘾。
他们知道这样会让他们离死亡很近,但是因为他们太痛苦了太绝望了,所以甚至死亡对于他们是种诱惑,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就像自杀一样,吸毒成瘾通常也是人们受到排斥后的一种绝望的反应。
这通常是因为童年的创伤,尤其刚离狼坑又入虎穴的伤害更大,被本来应该拯救他们的人虐待,这彻底摧毁了他们对别人的信任,于是他们开始逃离,无论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
我吸毒是为了感受幸福和喜悦,忘记所有的痛苦,还有我的问题。我觉得自己非常蠢,没有人需要我。他们救了我的命。没有它们,我可能已经自杀了。
被排斥的感觉更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力量,尤其是种族歧视。
还有的是因为社区由于有少数吸毒者而被污名化,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使得整个社区被排斥和孤立。
这种由排斥、孤立和毒品构成的循环自我延续,日益侵蚀着社区的肌理,让这群人被进一步孤立,也吞噬了更多生命。只要经过了足够的时间,即使是那些试图远离毒品的人,也会被外界的期待拽进毒品的漩涡。
不管是个人因素还是集体因素,总的来说,吸毒成瘾都是因为他们感觉被社会所排斥、所抛弃,他们逐渐由痛苦走向绝望,只能通过毒品来逃离来解脱。
作者采访了一个卖淫的底层女子,她生了8个孩子。
为什么生那么多孩子?
我没打算生那么多,但是怀孕了。
人们读到这里会想,你最好别生孩子了。
他们应该体会一下我的处境。除了家人,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有他们,还有我的毒瘾。
就像毒品一样,宗教也是底层人的逃离现实的一种方式。
当然也是一种美好的寄托。
它对我来说象征着和平、安宁、安全和保护。它提醒着我远方有更美好的东西,比这个世界和人类更好,比眼前的一切都更好。
因为上帝是爱每一个人的,他们从上帝那里第一次得到了赞许和肯定,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他们很虔诚。
你能想像溺水的人抓住一块木板的感觉吗?
50岁的时候,我得救了,宗教改变了我。在被拯救之前,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价值,我太笨了。现在我开始懂得,上帝认为我是值得的。当你一辈子都听到别人在说你笨,一文不值的时候,你就开始相信这些话了。是上帝改变了这一切。
对我们来说,教会意味着一切。上帝让我们感到快乐。
我经历过苦难的岁月,但是有了你们,有了上帝,我会昂起头,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制造工厂纷纷搬到了海外。
那些低学历的美国底层失掉了工作,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曾经繁华的城市、社区逐渐衰落,许多人搬出去,留下残垣断壁,一派荒凉。
我们总觉得中国的乡土文化才深厚浓烈,故乡是我们的根,而美国似乎是个过度自由的国家,国家自身就建在移民的基础上,哪里来的根呢?
可其实,他们也是有根的。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回来的。突然想离开是一回事,但你必须准备好付出代价,而我又承担不起。你还会想念你的家和家人。我想我并没有做好准备。
开罗是我的家。虽然它是一个很小的社区,却是我的家。你不能抛弃和你一起长大的人。
是的,没有人想离开家乡。
只是生活逼迫我们做一名经济移民。
我们失业了,没有工作。
“前排人”(上层人)挥挥手,搬家不就完了。
而搬家需要付出体力和情感上的高昂代价,它还要求把家庭责任抛之脑后。
“接受最好的教育,去最好的学校”。然而,我们的社会真的要歧视那些留下来照顾父母的儿女吗?
种族歧视的状况跟以前一样,很糟糕。
黑人们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种族环境离开了南方,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但种族歧视丝毫没有改变。
人人都说是因为我们欠缺了什么东西才没有工作,但实际上,我们没工作不是因为我们缺什么,而是因为我们有什么——黑色皮肤。
奴隶制在19世纪就被废除了,黑人在法律上成了自由人。
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那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歧视依旧存在。
大部分美国黑人,仍是“下等人”。
看似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但是新的制度同样带有歧视。
把人按照学识和收入划分为三六九等,令太多的少数族裔寸步难行。
不能因为肤色拒绝任何人,但可以拒绝没有适当文凭的人。而黑人相对比较少拥有合适的文凭。
虽然标准改变了,但是被歧视的那群人往往依旧是黑人。
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
你可能会发现,你印象中的著名黑人,大多都是球星或是歌星之类的。黑人往往难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寻求阶层突破。
而成功突破阶层的幸运儿也是少数。
其实他们的要求不高,但这点要求还是难以得到满足。
如果不是觉得这里给了他们机会,我认为人们不会为了来到美国而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沙漠或者渡河。
我是在战区和难民营长大的,我想要住在一个小而安全的社区里。
他们虽然可以通过维权运动来改变状况,但那不解决根本问题。
一方面,它仍然认为主要问题是缺乏教育或者文凭,暗含的意思是,如果你看重那些不易衡量的意义,就只能接受目前的状况。
也就是说,黑人们只是在反抗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但实际上还囿于前排白人的世界观,在他们的成功定义中挣扎着呼吁平等。
这样的话,就算是成功维权,实际上他们也失败了。
因为你依旧没有话语权,标准还是白人制定的。
另一方面,维权运动加剧了种族紧张关系,在后排的白人和黑人中间平添了一道裂痕。
因为同样处于底层,黑人因为肤色维权成功,得到了上升的机会,而底层白人依旧在底层。
白人的肤色这时反倒成了劣势。
这便在底层中产生了裂痕。
美国底层的痛苦太多了。
社会的不公平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我们能看到他们的逃避和沉沦,但很多时候我对他们的尊严和韧性有很深的敬意。在那样的痛苦中,他们仍会努力的去寻找爱,去短暂的享受生活,还有寄托和希望。
看到他们的境遇,我非常的难过。
在自己过着舒适生活的时候,还有一群人连生存都成问题。
我们不是一座孤岛,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需要对集体的困境和命运有更多的审视和反思。
囿于篇幅,这篇只能简单展现一下作者对美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生存现状的记录,下篇再写作者的反思和我的一些思考。
首发于此,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