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逢农历腊月23日,我就扳着手指头计算春节放假的日子。为什么是农历腊月23呢?因为这是一年一度祭灶神的日子。外婆在世时,每到这天晚上,她就会煮一个刀头(一小块猪肉,俗称刀头),把它放进一个盘子里,再倒一杯酒,一起把它们摆放在灶台上,然后燃上香和腊,嘴里念念有词,因为年代久远,我已不记得内容是什么了,总之就是一些祈福的话语。
农历26左右,外婆又开始张罗做爆米花的事情,记忆中,每年总有一个陌生男人扛着一个黑乎乎的铁罐子来到我家,外婆就会撮了一盆玉米和一盆小麦,以及一盆大米,依次交给那个陌生男人,只见他把玉米倒进罐子,在罐子下面点燃柴禾,然后不停转动着那个罐子,这时,外婆就会找来一个干净的袋子,把它套在一个竹笼的一头。过了一会儿,那个男人把罐子对准竹笼,只听见“嘭”的一声,竹笼和袋子里瞬间多了许多又大又圆的爆米花,爆米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们几姊妹互相推攘着、欢叫着,不停捡拾遗落在笼子外边的爆米花,迫不及待的塞进嘴里……待那个陌生男人走后,外公就会坐在炉灶前烧火,外婆站在灶台后面,不停翻动锅里的米花,那些米花每一颗身上都裹满了金黄色的糖浆,橘红的火光映红了外公外婆的脸,我站在一旁,好奇的瞪大眼睛看着,几分钟后,外婆把米花从锅里铲出来,又放进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迅速把它碾平,再洒一些事先炒好的芝麻、花生在上面,又把它们碾紧实了,待冷却后,再把它们切成一块一块的,每5小块包成一个四寸见方的正方形,然后把这一封封俗称“米花糖”的东西放进一个大坛子里,坛子里事先已经放进了三分之一坛的石灰。每到这个季节,我的作业本和旧书就要遭殃,为了省钱,外婆从来都是用我们的书本包装米花糖。——现在看来既不卫生,又不科学。不过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这样的米花糖足足可以甜蜜我们一整个正月。
农历腊月27,外婆会撮了几斤大米用清水泡一整天,次日,外公推磨,外婆添米,辛苦劳作一个多小时后,洁白的米浆装了一大盆。外婆又把浸泡了两小时的糯米滤净水分,放进蒸锅里,大火蒸了40分钟后,把糯米取出来,再加上一些红糖和猪油,一起倒进米浆里拌匀,然后放进蒸笼里再蒸两小时,然后不用管它,让它们兀自呆在蒸笼里,焖一晚上,第二天打开蒸笼一看,黄灿灿、香喷喷的黄粑就做好了。
除夕这天清早,妈妈会一早起床,从灶台顶上取下熏了一两个月的猪头,架起柴火烧猪头,烧得它嗞嗞的响,并不断的冒泡和滴油,这期间,外婆便烧了一大锅水,待猪头烧过后,妈妈开始用热水洗猪头 ,洗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洗猪头的水变清澈了,猪头也变得黑红发亮,于是,妈妈把一整个猪头放进蒸锅里,外婆开始加大火力,把猪头猛蒸两小时后,打开锅盖那一刻,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我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猪头,好想大快朵颐。这时,妈妈把猪头取出来放进一个干净的盆子里,然后放进一个大背篓,又放了些香腊和纸钱,叫上我跟她一起去一个地方。我屁颠屁颠的跟在妈妈身后,经过漫长的徒步,我和妈妈都已经气喘吁吁,终于来到一个悬崖边,悬崖边供了一个石头菩萨,妈妈把装猪头的盆子取出来,连同猪头一起摆放在菩萨面前,点燃香腊纸钱,虔诚的跪下,并且招呼我一起跪下,然后她开始许愿,“请求菩萨保佑我全家平安,请求菩萨保佑我几个孩子都考上理想的学校,明年我又来敬拜您。”看着她这么虔诚的脸,听着她这么虔诚的请愿,我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让妈妈失望,否则真对不起每年妈妈千辛万苦的求神拜佛之旅。不知是因为我们努力,还是因为菩萨显灵,后来我们真的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哎,妈妈又要继续辛苦了,毕竟答应了菩萨要还愿的,尽管是一尊石像,不诚信总归是不对的。我强忍着猪头对我的诱惑,一路充满期待的跟着妈妈回到家里,心想:这下总该给我吃了吧?可是妈妈不紧不慢的把猪头放到菜板上,开始大刀阔斧的肢解猪头,首先她就从里面取出一块瘦肉(俗称核桃肉)来递给坐在炉灶前的外婆,外婆摆了摆手,温和的说,“先给孩子吃吧”。听外婆这么一说,我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真是馋死了,我不由自主的伸出手准备去接核桃肉,妈妈使劲瞪了我一眼,又敲了我的手一下,骂道,“没规矩,小孩有吃在后面,让你外婆先吃。”我惭愧的低下了头!外婆禁不住妈妈的执意要求,推却几次后终于吃下了那片肉,幸福从脸上的一道道皱纹里荡漾开来……我一直在灶台边站了足足半小时,看着妈妈取下猪头骨,分离猪脸皮和核桃肉,然后看着她把核桃肉装盘,把猪脸皮用绳子挂起来,直到最后,菜板上还剩下一些残渣,妈妈把它们捡起来递给我,“来嘛!菜板虫,先尝一尝,好的东西等会儿年夜饭大家上桌一起吃,女孩子要有规矩。”
晚上吃年夜饭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目,妈妈和外婆会把腊肉、香肠以及红烧鱼等各种菜品端上桌,再倒了若干杯酒摆上,并烧了一个火锅,火锅里菜品非常丰富,据说鱼是必不可少的,不论家里多穷,不论鱼的价格几何,每家每户都必须要有鱼这道菜,寓意“年年有余”。开饭前几小时爸爸和外公就在写“火封”,一种烧给已故祖先的纸钱,上面写着尊称和名字。这时,爸爸会点燃香腊纸钱和火封,大家按照辈份依次跪在火堆前,一边三叩九拜,一边嘴里说着请长辈保佑我们的话语,待火堆熄灭时,爸爸会说,“老祖宗们差不多快吃完了,您们快点清点好自己的钱离开哈,明年又孝敬您们。”一边嘴里念叨着,一边拿来一盘100响的鞭炮,然后叫我们几个孩子躲开,随着引线呲呲的声音,“嘭”“嘭”“嘭”……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团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享用完丰盛的年夜饭,我们孩子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燃放烟花爆竹,我特别喜欢那种冲天炮,就是点燃引线后它会旋转、跳跃,然后一飞冲天,最后在天空中炸响,弟弟喜欢恶作剧,他总是把雷炮放进竹筒里,或者在门前的干田里挖一个洞,把点燃的雷炮丢进去,等雷炮炸响的瞬间,竹片乱飞或泥巴四溅,引得弟弟哈哈大笑!
新年第一天,俗称初一。我们会把头天晚上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放在枕头边,早上醒来立即穿上,然后再梳一个漂亮的头发,吃完外婆和妈妈做的猪儿粑后,就各自撒欢去了。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自由自在的一天,不仅有漂亮衣服穿,还有好吃的食物,关键是父母一般不会打骂我们。我们几乎可以恣意玩耍。
往后的日子,是我们拜访亲戚朋友的时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我们挨家挨户走亲戚,那时走亲戚很简单,不需要备厚礼,仅一包糖和一瓶普通的酒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去拜访亲戚。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拜访亲戚,也特别喜欢亲戚来拜访我家,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我又有美食吃了,可是妈妈不喜欢亲戚来拜访,她总是发愁,拿什么招待客人呢?坛子里的米花糖被我们几个孩子吃得差不多了,腊肉也剩下不多了……
正月十五也是我特别喜欢的日子,正月十五晚上多数时候都是月明星稀的好天气,这时,我们几姊妹会相约去“采青”,大家悄悄的来到别人家的菜地,借着朦胧的月光,有的拔几根蒜苗,有的摘一颗白菜,有的掐一把豌豆尖,然后兴高采烈的拿着胜利果实回家,待玩耍得有点饿了,把采青来的蔬菜洗净,放进煮面锅里煮一下,连同一碗面一起吃进肚里,据说可以保佑自己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正月十六烧龙灯是整个春节最嗨的时候,那些喜欢舞龙的,放烟花的,打铁水花的,放鞭炮的,还有喜欢热闹的,统统聚集在一个镇上,经过一晚上的狂欢,大家尽兴离开时,街上仍然弥漫着浓烈的硫磺味,街面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纸屑,足足有一尺厚……
一切都回不去了。
家还是那个家,外婆和外公早已去世。妈妈年近古稀,爸爸重病在身。妈妈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蒸整猪头了,爸爸也没有精力祭奠祖先了。我们几姊妹因为工作原因,也很难得一起回老家,自从进了城里,回乡下已经多年没有走亲访友了。
最近几年回乡下老家,村子里静悄悄的,有的儿女在外打工没有回来,家里仅剩一个年迈的老人,孤独的站在自己家门口,眼巴巴的望着通向村口的那条路。有的儿女即使回来了,也在各自家里玩手机。也许是分开太久,和父母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吧。
村子里,没有串门聊天的,没有走亲访友的;也没有烟花爆竹,更没有舞狮、舞龙……人与人之间那么冷淡,那么疏离,一切都那么荒凉。一年一度的回家,随着高速公路的日渐增多,以及飞机和高铁网点的日渐完善,乡村公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回家之路变得越来越容易,可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回家的欲望越来越淡泊,回家变得不再那么令人心驰神往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乡村的日益凋敝,我们终究成了见证农村繁华落幕的最后一代人。
回得了的家,回不去的记忆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