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歌中的诗歌,顶峰上的顶峰!”我来斗胆添一句,这首诗最好的是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一个人在天地之间,面对着春江、潮水、大海和明月,与茫茫宇宙的对话。
这种与宇宙的对话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也出现过,但他的感觉是天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
常常觉得,诗词是中国文字美的顶峰,任何现代化的语言要去解释,都是画足。它的美不是我们现代人这种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式的浮光掠影,而是诗人们真真切切地去经历过,享受过,体验过的那种强烈情感,又从这情感中提炼出来的非常精炼的表述。
但是这种表述仅仅是随意的表达吗?倒也不是,就像理科生学习有公式,文学的表达也有一定规律。就看你能不能从中提炼出来。
这首诗开篇,就是一个推开的远景,宏大的全景。一轮明月升起,与春潮,仿佛刚刚从宇宙中诞生。明月照到哪里,波光就跟随到哪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第二节镜头就切换到中景,视线目光落到了小渚上的花林和绿树。初读这一段,是不明白什么叫“花甸”,“霰”又是什么样?“流霜”……?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扬州瘦西湖或者无锡的鼋头渚樱花岛,尤其是夜幕时分,月光照耀着这些湖中的小岛,漫天的花舞,如梦似幻,如果你没有来过这些地方,仅仅凭想象,是无法真真切切明白这些诗句中描写的景色。只有到了这里,你的感官、视觉、嗅觉和听觉统统被打开,你就能明白这一段说了什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第三第四节是作者抬头望着明月,陷入了哲理性的思考。个人的生命非常短暂,这茫茫宇宙是何时诞生,谁是第一个见到这月光的人?这月光最初又照见了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上明月就这么一年年望着这人世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后面的几节是写情。诗人的目光落在了江面上,那飘荡在湖中的游子,也是阁楼上闺妇所思念的人。她此时遥遥地望向远处,一样的月光,一样的照着她思念的人。
诗歌中,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定的节奏。这个节奏就是起承转合。到了这里“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就是一个情感的“起”,后面的几句都是“承”,托起这个情感情绪,半夜梦中梦见花儿都落了,春天都快过去一半了还不能还家,江水把春天都送走了,江潭中的落月也西斜了……可是作者在这里又有了一个“转”,思绪放宽放大,不再是那些个人的小情小爱,放眼远处,“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虽然路途遥遥,相隔千里,,但是乘着这月光,还是有人归家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落月摇情满江树”,全篇收尾,祝福那些归家的人花好月圆人团圆……
这首诗非常美。到底美到什么程度呢?它美到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描述的程度。就像表述赵孟頫的书法,你可以说端庄秀美,有大家闺秀的灵动。你却无法形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美。那是一种雄浑壮阔,又婉转流畅,既富有哲思,又充满了凡人的充沛热恋……真是读罢此诗,余音袅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