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你所知道的,我们身处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过载带来又是观点的过载:一条信息能引发 10 种不同观点,100 条信息就是 1000 种观点。
于是,学会辨认我们看到的观点正误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就叫做“批判性思维”。
最近我二刷了《学会提问》,这是一本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因为是工具性的书籍,所以我就写一篇整理性的读书笔记吧。按照书里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学会批判性思维。
当然了,工具归工具,工具最大的价值是应用。所以我也专门写了一篇,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判断“共享带车是不是毒瘤”的观点。详情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看看批判性思维是如何应用的哦!
以下就是正文: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告诉我们是有一套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它能够帮我们客观评价图书、杂志及网站上读到的文章或论述(比如本文),不盲从盲信;评价一场讲座或演说水平的高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在学习批判性思维之前,我们先要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态度。一个强词夺理,不愿听进意见的态度,是没法进行批判性交流的。因此我们需要拿出正确的态度:
(1)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再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2)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而大方地表达异见;
(3)避免似是而非: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这件事才是真的,还是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
有了态度准备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开始学习批判性思维了。
其实方法也很简单:看见一个观点,拿出一个问题清单,对照问题进行检验,就能找出作者论证的逻辑和漏洞。这个关键问题清单包括: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第一步我们要在作者的文字中寻找他的论题和结论。这件事情跟语文阅读很像,找到“中心思想”。论题分为两类,即描述性论题——提出“是什么”的观点,如“手机是不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规定性论题——提出“应不应该”的观点,如“公司应不应该禁止上班玩手机”。而结论就是作者对论题的回答。
寻找论题的时候,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问问自己“作者在对什么事情进行回应”来帮助自己。
2. 理由是什么?
这是第 2 个关键问题。作者说了论题之后,必然要展开讲讲,告诉读者他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我们才能判断一个结论的价值。
理由经常跟着提示词,例如“由于”“因为”“鉴于”“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可以方便我们寻找。
换成我们自己在形成观点时,要注意的是,应当先有理由,才能有结论,而不是先确定结论,再去寻找理由。否则就是逆向逻辑和反向推理。
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有一些词句可能会有歧义,而且严重影响作者的说理过程,读者应当强迫自己去寻找意思不明的词或短语,方法可以是:
(1)你觉得有必要请作者进一步解释的词或短语,问自己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2)找出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一个词语越抽象,人们越可能多重解读;
(3)通过反串找出关键词: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定义某些词语。
同时,要十分小心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因为很有可能会影响你的判断。如果你发现了词语的歧义,那么作者就负有解释这个词语的义务。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一个论证的结构是完整的,但并不会完全呈现给读者,因为有一部分被省略的内容叫做“假设”。这些属于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作者不会说出来。
假设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价值观假设,理由需要这些假设才能证明结论;一种是描述性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本身才能成立。
寻找作者价值观假设的方法,可以分析对方的背景,也可以套用典型的价值观冲突,例如“竞争——合作”“媒体自由——国家安全”“平等——个人主义”“秩序——言论自由”。还可以使用反串,思考如果你站在反对立场,会关系什么价值观?作者有义务阐释,为什么读者应当接受他的价值观。
寻找描述性假设,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
需要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起理由的那些想法,也可以将自己置于反对立场,还可以思考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好处等。
在寻找作者的假设的时候,要注意我们不是为了假设而假设,不要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5.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逻辑谬误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在现在这个观点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学会提问》告诉我们其实不需要去记忆一堆谬误的名称,只需要评价一下假设,就可以发现谬误所在:
(1)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比较;
(2)如果结论支持或反对的是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行为有具体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3)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可能存在的假设;
(4)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
(5)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情感的词组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
我以前写过一篇专门介绍逻辑谬误的文章,举例说明了 27 种常见逻辑谬误,有兴趣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6. 证据效力如何?
作者的理由通常会给出一些证据,或者说“事实”,来证明他的结论。但是眼见并不为实,我们要进一步判断他给出的证据本身的效力。
书中给出了八种常见证据,分别是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面对直觉:要意识到直觉的私密性让别人无法判断是否可靠;直觉有时也依赖其他类型的证据;
面对个人经历:要意识到单一经历甚至个人经历总和,都不足以构成有代表性的样本,容易犯以偏概全谬误;
面对当事人证词:当事人证词作用不大,因为当事人证词有极大的选择性,省略掉了许多重要信息;
面对专家意见:需要调查两方面的事实,①对于所谈论的主题,专家受过多少专业训练;②专家所处地位是否有获取事实的优势渠道。
面对个人观察:请不要随意相信。
面对研究报告:要意识到研究结果可能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借助一系列的线索来评价科学研究,包括对样本进行检查、对调查问卷和回答进行检查。这是一套十分复杂的程序,我在下面的思维导图里说说吧!
面对类比:要意识到所有的类比都是不准确的,因为并没有完全一样的事物。但是有些类比又确实优于其他的类比,这就要求我们:
(1)评价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或相异的方式;
(2)找到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及之间的关联。
7. 有没有替代原因?
因果关系谬误是论证中常见的错误,有些事情明明只有先后顺序,却被当做因果。我们在面对因果论证的时候,至少要注意以下方面:
在因果关系中,常见的因果关系谬误包括: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引起结果的原因有多个且复杂,却只分析到了其中某一项;
因果混淆谬误:错将结果当成原因,或将互相影响的事件当做严格的因果;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常见的某种原因没有被纳入考虑;
事后归因谬误:在某件事情之后发生,就认为是这件事情引起的结果;
基本归因错误: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很多时候,统计数据都可以骗人,甚至数据在完全真实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也能达到欺骗人的效果。例如平均值:
要检查数据的质量,这里也有一些线索:
9.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我们在选择接受说服之前,先得打个问号,因为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因此信息的组织和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
所有的推理都是“不完整推理”,由于: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不完整的推理中,找到被忽略的部分: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考虑作者论点提倡或反对的行为,有什么负面效果:
我们对于信息的疑问和要求可能得不到回答,但是只要信息是缺失的,就不要轻易形成结论。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结论?
根据作者提出的一套理由,其实不一定只有一个结论。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我们应该避免只有一个结论,而是思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作者的理由还能得到什么其他结论。
在得到我们自己结论的同时,还要避免“二分式思维”:
到这里批判性思维基本上就介绍结束啦!不过正如我开头所说的,思维是一种工具,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你懂得了它,而在于你会用它。
如果感兴趣,不妨点击下面的链接,看看如何以“是否应该禁止共享单车”为例,运用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