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


放弃智慧和聪明,人民可以受益百倍;放弃仁义,人们可以恢复孝顺和慈悲的本性;放弃欺诈和利润,小偷就会消失。圣智、仁义、巧利都是点缀,作为治理社会病理的规则,还不够。因此,有必要在思考和理解中给人一种归属感,保持他们纯洁朴素的本性,减少自私的欲望和分心,放弃神圣智慧、仪式和法律的肤浅,以避免麻烦。




[引言]


前一章描述了放弃主要道路后社会病理学的各种表现,本章提出了社会病理学治理方案。老子在前一章中说:“有智慧就有大谎言”,因此主张放弃这种智慧和聪明。他认为,“圣人”和“智慧”导致了法律欺诈,用法律欺诈来治理国家成为了扰乱人民的“有前途”的政府。放弃这种破坏性的政治行动可以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本章中,许多笔记本以“更少的自私和更少的欲望”结束,以“无忧无虑地学习”开始下一章。这本书主张从本章的角度看待这句话,“不用担心学习”可以与前一句“简单明了,没有自私和欲望”相提并论。


图片



【分析】


前苏联学者杨兴顺认为“作为人民利益的真诚捍卫者,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所有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低级美德’圣人用它来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观念。只有那些‘被逐出朝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文化的物质财富。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虚伪的文化也腐蚀了普通人,激发了他们对‘奇异事物’的渴望。这种文化是‘混乱的领导者’。从这些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子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与正常的社会现象相矛盾,即“天道”。这是矛盾的。这种文化必须被抛弃。它对人民没有好处。因此,老子反对统治阶级的文化,否认其对人民的意义,并提出了将人民与这种文化隔离开来的乌托邦思想文化虽然老子的政治思想并不可取,但他“崇尚朴素,减少私欲”和恢复人性的观点并非毫无意义。




此外,学术界对“不用担心入不敷出的学习”这一短语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忧无虑地学习”意味着放弃学习,无忧无虑。这种解释认为,老子想摧毁所有的文化,所以他当然不应该学习。这意味着老子是愚昧人民政策的创始人,是愚昧人民思想和政策的倡导者。另一种观点认为,“终极学习”是指放弃神圣智慧、仁、义、智的知识,将其置于自己之外,避免权力欲望的诱惑,实现无忧无虑的学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的“诀”实际上是终极技能的“绝”,指的是深刻而独特的知识。老子认为,只有获得不同于世俗世界的独特知识,才能摆脱个人欲望。这一观点认为,老子正是这样一个具有独特而无与伦比的知识的人,表明了他对学习的态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