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是李彦国、从容小主写的一部纪实长篇文学作品,它总计三百多章。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要在喜马拉雅上播出,我可能真的没有耐心一章一章地仔细阅读。
为了胜任主播的工作,为了把这部长篇更快、更好地宣传出去,我首先得熟悉文稿,这是作好主播的第一步。尽管面对从没做过的工作,困难重重,但是,我还是一直在坚持阅读文稿,坚持在播。
熟悉文稿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我一般先小声读一遍,把章节里读不准的字标注上拼音,把不通顺的句子改一遍,再把不适合朗读的句子该顺溜,读过两遍之后,才开始在喜马拉雅上播出。因为读过两遍,我对每一个章节都很熟悉,由此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到目前为止,我播了一百一十二章,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也很大。
其实,播音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苏州企业家、作家蒋坤元,了解到李彦国与蒋老师之间的友谊往来,了解到太行深处王金庄的石堰梯田及许多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到李彦国平时的生活、工作、种田、写作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通过在简书平台写作, 李彦国老师认识了许多著名学者、专家,而我通过阅读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也了解到了他们的一些情况。比如,评论家姜广平,作家蒋坤元,网络作家齐凡齐等,还有专为《中国国家地理》撰稿的作家朱千华等。
一个太行深处的普通农民教师,通过写作来宣传王金庄,宣传石堰梯田,宣传那片热爱的土地,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与崇敬,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
在这部作品的第114章里,讲到了朱千华,为了写一篇关于王金庄梯田的文章,从四千多里外的地方来到太行深处的王金庄,与当地的农民李彦国同吃,同劳动。
也许连朱老师自己都不曾想到,一位南方作家在山上摘起了花椒,更不会想到,自己会和一个山里老头儿在山上煮起了面条儿。
李彦国也没有想到,空寂的山谷中,一边摘花椒一边谈话的两个人,所谈竟然不是家长里短,而谈的是文学和关于出版方面的事情。
李彦国就像个小学生,把自己的第二本散文集《目光之外的村庄》交给了朱老师。朱老师还说:“把已经出版的到时候也给我拿一本。”朱老师还要签名呢。李彦国通过写作,不但认识了朱老师还认识了 《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付薇及摄影师刘莉。
以下是朱千华的介绍;
朱千华,江苏人,著名作家。一直在扬州定居。2006年开始行走南方,作岭南田野考察。现旅居广西南宁,从事岭南文化研究,专业写作。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家。
代表著作有“岭南文化三部曲”:《水流花开》《岭南田野笔记》《岭南画舫录》。
朱千华是当代人文地理写作的资深作家。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辽阔原野,在充满乡村诗意的同时,也充满着原始的野性与力度,并与现代文明相抗衡。其散文名篇《那些销魂荡魄的声音》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朱千华散文中的南方,拓展了江南的领域。之前的江南,是苏扬二州,是富春江上下,楠溪江左右。宛然到了岭南,苗疆草木之气息,倏(shū)然生发出了江南水流的韵致。一个卓越诗人的随意行走,使得烟火之上有了清浅弥深的古意。
朱千华身上具有宁静、浪漫、孤独、唯美的艺术品质。其文字多以陌(mò)上田野之事为素材,善于把朴实、僻远的乡村风物写成优美动情的现代美文。曾经遍踏荒山野岭的经历,锻造了他文字独特的风骨和人性气息。他的散文流露出来的不是浅薄的伤感,而是悲天悯人的仁慈和宁静淡远的高致。
2006年,朱千华开始为著名人文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写作。
他用生动、准确、详细的文字记录王金庄这片土地丰富的地理、人文、社会景观,读者不仅可以跟随作者笔触体味中国山水之美,而且可以体察到也许已经消失于历史尘烟中的一方水土或一地风情。
通过阅读,我好像也认识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感知到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似乎触摸到他们伟大的灵魂,更好像与他们进行了思想的交流似的。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一书,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