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彭阳,秋雨便成了最执着的访客。它从十月初便悄然降临,自此再难割舍这片土地。人们的心境,也随着雨丝的起落,经历着一场无声的蜕变。
️ 盼雨与倦雨
最初的秋雨,是带着期盼而来的。
夏日的余温尚未散尽,土地干渴。那时节,每一滴雨都像是天降的甘霖,人们欣喜地计算着雨量,仿佛能听见麦苗在土层下吮吸的声音。农人的眉眼舒展了,梯田的谷穗也因这及时的滋润而低垂得更加饱满。
但雨,并无停歇之意。
它从“晴转小雨”到“大雨转多云”,再到后来日复一日的“小雨”乃至“中雨”。天空像一块永远拧不干的灰布,沉沉地压在屋檐上。道路变得泥泞,出门成了一件需要鼓起勇气的事情;院里的衣物总也晾不干,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潮气。最初的欣喜,渐渐被一种无力的厌倦所取代。人们开始蹙眉望着天空,抱怨着这雨何时才是个尽头。
拒雨与容雨
当厌倦累积,便生出拒绝。
我们试图用厚重的雨靴、巨大的雨伞,将自己与这湿漉漉的世界隔绝开来。躲在屋内,听雨点敲打窗棂,那声音不再悦耳,反而像一种无休止的叨扰,搅得人心烦意乱。还有没有收割的秋田粮食,在梯田哭泣。这时节,秋雨仿佛是位不受欢迎的客人,它的缠绵,成了纠缠;它的温柔,成了负担。
然而,彭阳人是坚韧的,如同山野间经历过生态修复的草木,懂得如何与自然共处。拒绝无用,便学会了包容。
他们不再与天气较劲,而是换上防雨的装束,该下地时依旧下地,该出行时照常出行。生活并未因雨水而停滞,只是换了一种潮湿的节奏。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起了成串的玉米,金灿灿的,与门外灰蒙蒙的雨幕形成温暖的对照。还有火红的辣椒串,胜似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包容,是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被动的接纳。
品雨与悟雨
真正的转机,来自于心境从“包容”走向“品赏”
当你不再视雨水为敌,它便开始展现深藏的诗意。
不妨学那文人雅士,在雨夜煮一壶茶,读一卷书。此时,窗外的雨声便不再是噪音,而成了天地间最耐听的伴奏。它“滴滴答答”地落在瓦上,像奶奶哼唱的不成调的童谣;又“沙沙”地拂过树叶,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宁静而安详。
白昼里,撑一把伞走入山野。你会发现,秋雨是位技艺超凡的调色师。它将山巅的松柏染成墨绿,坚毅而深沉;将山腰的灌木点作青绿,活泼而生动;又将山脚的草丛润成黄绿,疲惫却顽强。梯田里玉米的金黄,被水汽浸润得柔和温润,像被时光打磨的旧绢。崖壁上爬山虎的叶子红了大半,那红,是沉郁的、带着紫褐调的暗红,像是凝固的岁月,又像是燃尽的炭火,静默地诉说着生命的热烈与终结。
这时的雨,洗净了尘埃,也让空气里裹着好闻的气息。那是泥土的甜香,混合着野草的清苦,偶尔,还有田间的苹果树透出的清甜,共同酿成秋日独有的醇酒。
心随雨静
最终,所有的品赏都内化成了内心的宁静与喜爱。
你开始懂得,山野的草木从不抗拒变化,该绿时绿,该黄时黄,该红的红,该落时便坦然落下。这是一种顺应天道的大智慧。
我们总渴望永恒的阳光,可山野说:变化才是永恒。
那谷穗低垂,是因它充实;那树叶变红,是因它成熟;那秋雨之所以连绵,是为了滋养下一个烂漫的春天。
于是,你甚至收起了伞,任由细雨沾湿衣衫,感受那份清凉的浸润。彭阳的秋雨,用它连绵的姿态,将平凡的日子润成了诗。它让人们在喧嚣之外,找到了一片精神的净土,也让我们懂得,在忙碌与浮躁之外,总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验。
希望这篇散文,能让你在彭阳的秋雨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旷神怡。如果你在雨中有了新的感悟,很愿意听听你的故事。
(文︱木易水车 图︱选自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