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抚
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译文】
渐渐地,一轮新月悬挂在柳梢上,淡淡的月影穿过花丛,隐隐约约冲破了刚刚降临的暮色。纵然月儿有团圆的意思,(我)深深下拜,却又与谁在花径中相逢呢?蛾眉没有画好,料想嫦娥仍然带着离恨。最可爱的是新月像一弯小小的银钩,将天幕如宝帘一般挂在寒冷的秋夜里。
不要问千万年来月儿为什么会有圆缺的变化,可叹的是玉斧磨得太慢,难以将那破损的金镜修好。太液池至今还在,它如此凄凉,谁再来这儿重新吟赏清景呢?故国的青山,夜晚如此漫长,试待月儿团圆、清光窥户之日,再看那云外的大好河山,月中的桂树也老去了吧。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作于南宋灭亡前夕,其中深有寄托。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首三句写新月初升时的景象。一个“渐”字引起一组月亮东升的动作:新月初升,纤纤一弯,悬于柳梢之上。暮色渐浓,月牙儿穿过云彩花丛,依约如梦地升起在暮霭里。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新月初升,虽似有团圆之意,但却不见志同道合之人,只有词人一人在花径中拜月。这三句流露出词人心中无尽孤寂之感。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这三句再写新月。词人将月比作美人柳眉。而新月微露,似画眉的动作尚未结束。看到这景致,满含愁怨的词人便联想是否月中嫦娥亦犹带离恨,无心为容,匆匆画就。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词人经过一番遐想后,又转到对月亮的赏爱上来。“银钩”二字极写月牙光色形状之美。且看那高悬天幕的如钩弯月,是多么惹人喜爱呀。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千古盈亏”四字括尽月亮千古以来盈亏循环的规律。接着以“叹”字领起,借糅入玉斧修月的故事点出今日金镜难补,回天无力的无奈情势。这一声浩叹一笔扫空上片新月清赏情景,将词人内心深处的伤时之情脱出。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进一步点明眼下情势。“太液池”,指宋代宫苑亭池。宋初卢多逊有《新月应制》一词,咏叹宋朝宫苑。如今宫苑犹在,但已是荒凉不堪了,还有谁像卢多逊一样去歌咏它呢?
“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这三句表面上看去似是说词人在等待月圆,但实际上是说词人希望残败的山河能如月亮重圆一般,完整重光。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云外山河”,即故国山河。“老尽”,本指月中桂影老尽,这里喻国运衰微,山河陆沉。这两句是词人的感叹之语,他为故国沦丧而叹,其中含无尽悲凉之意。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论》评价此词说:“碧山(王沂孙)胸次恬淡,故《黍离》、《麦秀》之感,只以唱叹出之,无剑拔弩张习气。”
【词的品赏知识】
王沂孙的咏物词
王沂孙工于咏物。其词现存六十四首,咏物词即占了三十四首。在宋末词人中,王沂孙的咏物词最多,也最精巧。其咏物词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善于隶事用典;二、擅长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以象征性的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三、在写作手法上,王沂孙比周密、张炎写得更隐晦、含蓄,常常借甲咏乙,借此喻彼,暗示词中埋藏得很深的真实情感。
王沂孙的这首《眉妩》,以深隐的笔法抒发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同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沧桑感融合在一起,同时又渗透了个人在历史巨变中无可奈何的凄凉感。
【作者简介】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遗民,入元后曾为庆元路儒学官,不久归隐。其词以咏物见长,笔致曲折,辞情凄苦,寓家国沦亡之痛,时有流于隐晦之嫌。有《花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