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1
学生背景
Y同学,13岁初二女生,来自湖南,入学扶禾心理教育4个月。
经家长入学时陈述以及入学后为期15天的测试与观察,该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的时候会感到烦躁、坐立不安,不想做作业,注意力在学习上难以集中,认为自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想学习。
2.与父母关系疏远。父母陪伴较少,虽然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谈心的机会很少,父母下班回来都是玩手机、追剧、看篮球赛,很少关心孩子,每次孩子提出想法时,经常会被否定、反对、批评,认为父母一点都不了解自己。
3.朋辈社交技巧不足。能够交到一些朋友,但关系都不深入,偏自我中心,爱说谎,与朋友关系较为疏远、自我封闭、消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害怕被反驳和批评。
4.轻微自我封闭的倾向。不敢真实表达自己,不愿意主动提问交流,对学习,对身边的人不感兴趣,不关心,总想着得过且过。
5.情绪困扰。有时候会出现很焦虑的情绪,喘不上气,心跳加速,想哭却哭不出来,甚至出现自残想死的想法。
2
咨询分析
原因分析
a. 家庭认可度低。家庭内部总体给予的认可过少,又有来自父母的担心表现为发火、责难等给予Y同学的压力,让他感觉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和家庭成员疏远。
b.个人原因。Y同学性格随和,不愿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对外在抗争上,但为了保护个体的独立性,他会用消极抵抗的方式予以防御或反击如撒谎,习惯性说不知道等。
而这些防御和反击是正在进入青春期的Y同学为保护自身心灵的健康独立发展,采取的对自身的保护措施。
判断依据
1、临床观察(新生入校后的反应、心理咨询的动机、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2、入学父母对孩子情况的详述。
矫正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
2.自信心培养
3.精神分析探索深层原因
4.建构学生力量感
5.抗挫折训练
6.情绪控制训练
7.人际关系技巧训练
8.家庭治疗
3
1、通过心理疏导,解决各种关系混乱问题。
首先,与学生做初始访谈,建立信任关系,确定整体咨询目标为纠正错误认知以及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同时挖掘学生学习的深层动力。
其次,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梳理人际关系问题。带学生回顾过去以及现在发现的问题,看她本人是否承认存在这些问题。同时,带领学生了解和探索自我。
然后,通过心理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坦露心扉,增强其心灵交流和性格培养,对其自我认识不足进行分析和引导,能够清晰认知自我形象,能够把内心痛苦清晰化,让内心有力量感。其余则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
最后,通过心理情绪疏导结合日常行为训练控制,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觉察、提升行动力的技巧,并让他运用在实际学习中,纠正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控力,改变学生行为。
2、学习能力提升,提升学习自信。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逐步提升该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学习信念认知,增加其学习的自信,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
3、通过行为训练,解决行为习惯差等问题。
行为训练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相互帮助
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4、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4
后期反馈
Y同学经过4个月的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学习能力提升,已经回到校园学习了。
学生反馈:
在学习上,明白学业对自己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自觉安排学习。
人际交往上,回校后,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与同学相处和睦,会考虑他人感受,主动帮同学。
在亲子关系上,孩子和父母双方都有改变,交流增多,能够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