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07)
黄岐之
“牙痛”
[摘录1] 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手阳明之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頞,下循鼻外而入上齿。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升,足阳明降,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阴盛而阳明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之经,不得下行。牙床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牙床,是以肿痛。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热生。虫牙者,木郁而为蠹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蠹朽,故虫生而齿坏。
牙齿为骨之余气,足少阴肾水之所生也。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者,水之方芽于火位而未盛者也。五行之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负,事之常也。而齿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阴初凝,根荄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焦石流金之力而胜杯水,势自易易。以少水而烁于壮火,未可以胜负寻常之理相提而并论也。
[意义] 牙痛是足阳明之病。手阳明之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頞(鼻梁),下循鼻外而入上齿。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升,足阳明降,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胃)而化气于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阴(脾)盛而阳明(胃)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胆)之经,不得下行。牙床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冲撞)牙床,是以(所以)肿痛。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根(失去依托),逆行而上炎,是以(所以)热生。虫牙是木郁而生蠹(蛀虫)。甲木(胆)郁于湿土之中,蠹(蛀蚀)朽腐败,故(因此)虫生而齿坏。
牙齿为骨之余气,足少阴肾水之所生(也)。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是水之方芽(萌芽)于火位而未盛者。五行之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负,事之常也(这是常规)。而(但是)齿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阴初凝,根荄(事物的根本)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焦石流金(炎热难耐)之力而胜杯水,势自易易(很容易)。以少水而烁于壮火,未可以胜负寻常之理相提而并论也。(以水少而灭壮火,这是大家皆知不可能之事)
[感悟] 牙痛是足阳明之病。手阳明之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頞(鼻梁),下循鼻外而入上齿。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升,足阳明降,浊气不至上壅,因此不痛。
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胃)而化气于燥金,戊土之降,其气为燥。太阴(脾)盛而阳明(胃)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胆)之经,不得下行。牙床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冲撞牙床,所以肿痛。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去依托,逆行而上炎,所以热生。虫牙是木郁而生蛀虫。甲木(胆)郁于湿土之中,蛀蚀腐败,因此虫生而齿坏。 (牙痛的证候,肿痛、蛀牙)
牙齿为骨之余气,足少阴肾水之所生(也)。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是水之萌芽于火位而未盛。五行之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负,这是常规。但是齿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阴初凝,事物的根本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炎热难耐之力而胜杯水,势自很容易。以水少而灭壮火,这是大家皆知不可能之事。
[摘录2与(注释)] 黄芩石膏汤
黄芩三钱 石膏三钱
甘草二钱,生
半夏三钱 升麻二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牙疼龈肿。
[摘录3与(注释)] 柴胡桃仁汤
柴胡三钱 桃仁三钱 石膏三钱
骨碎补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虫牙。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