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妈有话说:
孩子读幼儿园大班了,或者你会觉得很烦恼很焦虑,不如换个角度看看,也许新的可能,新的机会就在你面前。
幼儿园大班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
为什么说这个时机好?
还没上小学,所以一切学习都可以听父母安排,量身定制的机会,不受他人干扰的机会。
心智呢,又有了一定的成熟度,跟孩子讲的事情,多多少少能理解,不再是以前傻乎乎萌萌哒的样子,有时候聊起天来,能像个小大人一样,还能说出一些颇有道理的话,给彼此间的聊天添上了一层愉快的色彩。
如果能抓住这段时间,好好地去做一些事情,必然有很大的收获。
问题是,做什么,怎么做?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最最重要的,不是认字,不是拼音,也不是数学,而是阅读。
一来,因为阅读方便。随时随地,打开一本书,就可以学习。
二来,阅读囊括的内容最为丰富。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没问题,书里都有。至于数学、认字、拼音,其实都在其中。
三来,小时候打下的习惯,是最为牢靠的。建立好孩子的阅读习惯,等于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吸收知识力量,不断自我成长的终极武器。
我们学认字、学拼音、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掌握学科知识,但这样的掌握无非也就是入个门而已,这个门槛很容易过,而且每个人都能过。
环顾四周,我们这一代人,不认识拼音、不认字、不会算数的人,想找一个出来,恐怕很不容易。
我们得用这样的关键时间去做点关键的事情,培养一些核心能力。
阅读,就是能培养核心能力的神奇武器。
只不过,孩子读大班的时候,我发现在孩子阅读上有一个新的问题。
以前的书好说,画面好看,文字优美,故事蕴意丰富,就够了。
可现在似乎不太够。
首先,是孩子觉得不太够。
从图书馆借来20本书,放在那里,她有的翻翻,有的看看封面,有的甚至放在那一个月都不翻看一下。
她常常看的,就是那几本已经看过很多遍的。
其次,是我觉得不太够。
从1岁看绘本到现在,其实一直都是稀里糊涂在看的,好看的,孩子喜欢的,统统借来。
好处是看了几千本书。
坏处是我也不清楚孩子体会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何况接下来要上小学了,有些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应该要启动了。
孩子读大班以后,随意读书的这种局面得改一改。
首先,得家长心里摸清楚一些事情,让孩子看什么书对她现在和以后有好处。
其次,得想着怎么引导孩子看,让她喜欢,感兴趣。
于是我开始看书,想给目前的问题找一个解决办法。
各种摸索下,我看到了两个字——“突触”。对,就是这两个字。
这个概念有点复杂,但仔细理解好了,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好处。
先从大脑说起。
我们手指碰到烫的东西,立马就缩了回来。你能感觉到烫,开始自我保护,是因为你大脑里的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搬运工,你的各种感觉器官搜集到的外界信息,都需要它来传递到你的大脑,从而让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有了神经元,人类才能进行记忆、思考、推理等许多只有人类才能干得出的事情。
而突触则连接着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连接的网络,就是“突触”机制。你可以想象它是四通八达的路,有了这样的路,神经元搬运工才能顺利地传递信息。
当然,每个人大脑里面的神经元和突触数量是不一样的。
年龄的不同是导致区别的一个方面。孩子刚一生下来,大脑中的突触数量是十分稀少的,然后突触的数量急剧增加,一直增加到6岁。此后开始减少,一直减少到10岁左右,突触的数量就变得稳定了。这个数量基本上一直维持到生命后期,脑组织开始萎缩为止。
另外一个导致数量产生极大区别的原因,就是“环境刺激”,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接触的都是相同的人与事,那他大脑里面会产生的突触肯定比较少。每一个新的环境刺激,都会在大脑内建造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也就是“突触”。
然而,突触有一个“用进废退”的原则。如果一个新的环境刺激能被重复创造,那么这个突触网就会被长久地保留下来,虽然有些事情产生了突触,但如果不再唤起,一些突触网就会渐渐解体。大脑为了自身的发展,会逐渐淘汰这些没有被经常用到的网络连接。
根据上面这些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什么?
首先,我们想让孩子更聪明,理解能力更强,需要增加对他的“环境刺激”。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主题。比如女孩子喜欢公主,男孩子喜欢奥特曼。如果家长没有主动为孩子拓展的积极性,他们就能一头扎进去,其它都不管。长期这样,世界难免很狭窄。就像坐井观天一样,长期在同一个领域里打转,没有新的环境刺激,大脑的突触不仅无法增加,同时还在慢慢淘汰一些已经形成的突触。
其次,突触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如果孩子对某个主题产生强烈的兴趣,与主题相关的词汇数量就会在短时间内剧增,孩子对这个领域形成一定的把握之后,又会不断地去吸收与领域有关的知识,强大的突触网因此建立。而其它不太刺激的突触,就渐渐被淘汰掉了。
我想起来其实我有个相对成功的经验。
我带着孩子去海洋馆看了活生生的企鹅,当然,没法触摸到,隔着冰冷的玻璃屏幕看到企鹅们在里面活动,有的还呆站着。那时候,除了知道它们是企鹅外,我们一无所知。
鉴于海洋馆的门票不便宜,我想着这趟来看不能白来,于是暑假的时候,又带着孩子一起看了一部纪录片。
《企鹅间谍》。
这片子挺有趣,孩子喜欢那笨拙又执着的企鹅,其中跳岩企鹅尤为喜欢。这次纪录片孩子知道了至少四种企鹅的名字,还知道企鹅宝宝孕育的整个过程。
借着这把东风,我放了两把火。
一把火是后来又看了《荒野间谍》的纪录片,两个纪录片都挺有趣的,孩子也挺喜欢,但如果要和她的朋友说起来,她还是喜欢说企鹅间谍的事。
对5岁的孩子来说,企鹅分为17种,和17种不同动物,前者更容易记忆。
另一把火是我借回了几本企鹅的绘本。
现在,孩子最熟悉的动物,就是企鹅了。
企鹅,这种离我们日常生活如此遥远的动物,居然能让孩子感兴趣,确实也不容易。
虽然她在生活中还是喜欢公主,但在投影里看到企鹅的纪录片时,她也会主动地说,让我们看看企鹅的纪录片吧。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预兆。只是我一直将它视为单个的成功经验,却没找出其中可以复制的经验来。
现在,理解了突触的理念后,事情就好办了。
不仅幼儿园大班应该学什么,连带着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都知道如何解决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孩子的大脑里,首先有无数个一闪一闪的星星。这些星星,就是很多个微小的知识点。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新环境刺激,让孩子的大脑里面产生“突触”,足够多的突触。
其次,不仅要让孩子大脑里有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我们要大大地跨出一步,也就是,得让孩子大脑里形成星团。
当孩子的大脑里有了一定数量的星团以后,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让孩子大脑里形成星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