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一部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剧中感触最深的台词:“我小时候,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我想这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那一刻就在想,这就是我啊,我觉得自己太渺小,太没意思了,总是羡慕这个羡慕那个,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我想成为他们任何一个哪怕比我只优秀一点点的人。
尤其是刚来到上海那会儿,新学期开学大家站在讲台上自我介绍,看着大家伙一个个出类拔萃的“战绩”和阅历,我当时就不行了,他们怎么可以那么优秀。
我讨厌自己长得不好看,讨厌自己衣品不好,讨厌自己没有突出的技能,讨厌自己没有阅历,我讨厌这个一直要迎合别人的自己,讨厌这个即使听到夸奖也选择逃避的自己···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病态,但事实就是这样,我接受不了自己的缺点。
我总是将目光看向周围,觉得别人身上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我则像根即将燃尽的火柴。
我不甘心也无赖,所以只好把重点放在别人身上。时间就这样在我无限仰望别人中一点点逝去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看到的,仅仅是他们美丽精彩的一面,他们也有很多自己的烦恼,也有想成为的人。
但也正是在这一点点的仰望,一点点的想成为别人中逐渐自我成长。
其实说到底这句话也是无数对自己的憧憬,想独立、想自由、想变得好看、想有钱、想变成超人···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在我二十出头的年纪,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其实就是我想变得更好,想去一点一点摆脱当初那个不堪一击的自己。
我不敢接受或者面对自己的全部,就只好说我想成为除我之外的任何人。每个人都是这样,或者说,每个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人都是这样。
这让我想起高考结束后,班里有一个女生突然联系我,说她觉得我很亲切,说她把我当成她的goddess,还说高考那会儿,我是她的动力。我当时还蛮惊讶的,怎么就动力了,我一直觉得,我这么差劲,明明哪里都不能够被喜欢甚至被记得。
我一直努力追寻别人的脚步,以至于忽略了自己,我一直想成为别人,不曾想也有人想成为我。
就像前不久看到的深夜饭票的一幅漫画推文,一个人想成为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想成为下一个人,好像在无限循环,结尾处是一个即将逝世的人,他说,他羡慕所有活着的人。
相貌、家境、情商、智商、阶层等等这每一样都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当打破了用成绩来评判成功的定向思维,难免就会让人感到失落。通往罗马的路的确是不止一条,但有的人就是出生在罗马。
就是没有办法啊,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接受这些所谓的“天然的差距”,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觉得自己是在进步的,你也才能够看到自己的好,才能真正活成自己。
成长就是一个逐渐认识自我的过程,我逐渐接受了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这个事实,也逐渐学会了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你不需要活成任何人,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已经足够了。
正如诗人莱昂纳德·科恩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但我也必须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我的一切。
图源自《玛丽和马克思》&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