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下派干部绘农村新
刘童田 赵绍青 黄其军
二十年如一日,山东省东营市一批批机关干部通过建立的新型长效帮扶机制,自带被褥炊具吃住在农村,真心实意解民忧、帮民富。所帮扶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不足600元上升到2005年4500元,老百姓说:“包村干部就是活着的雷锋、焦裕禄……”
东营市委书记石军介绍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不断完善、创新干部下派帮扶机制,把干部下派工作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所帮扶的438个村发生了根本变化。”
消除贫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东营市把干部下派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载体,从1985年开始,该市历届领导班子不断紧密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已连续选派十三批2600名市直机关千部到农村工作,强班子,找路子,促发展,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石军说,东营市以"部门包村、干部蹲点”为干部下派的基本形式,从市直部门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贫困村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帮扶工作,并限期完成脱贫任务。在运作机制上,各派出部门、单位坚持“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对下派工作实行“帮扶工作优先研究,帮扶资金优先落实,帮扶服务优先到位”的 “三优先”政策,每月一名部门班子成员到帮扶村蹲住4天,主要领导每月到村现场办公一次。在管理方式上,市委成立了专门的下派管理机构,负责对干部下派工作的日常管理。各县区设立下派工作队,从市直部门选派一名县级干部担任工作队长挂任所驻县区常委,负责下派工作的组织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各工作组建立了学习、考勤、廉政、记民情日记、建民情档案等制度。县区工作队加强对下派干部的监督管理,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切实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不良倾向,市委组织部与帮扶单位、驻县区工作队,各帮扶单位与下派干部,驻县区工作队与各工作组,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要求群众不富不撤离,班子不强不撤离,农民素质不提高不撤离。每批下派干部工作结束时,市委组织部对各派出单位、工作组和干部的综合表现进行严格考核。由所驻乡镇党委、政府、所帮扶村“两委”,群众代表进行不计名投票评议,考核结果如实记入本人档案,与干部的评先树优、提拔使用挂钩,极大地调动了下派干部积极投身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
良好的机制促进了干部下派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涌现出基层群众盼下派、优秀干部想下派、市直部门谋下派的生动局面。广饶陈官乡陈官村村民张兆海激动地说:“自打包村干部进了村,俺村的变化那是一天一个样,生活就象上楼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
多年来,下派干部先后为所帮扶村无偿引进各类建设资金3.5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147个,发展各类专业村401个,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铺设柏油路460公里,新建扩建水库125座,铺设自来水管线10.3万米。
东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玉君说,市直下派干部为各帮扶村办了大量实事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给农民群众带去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点燃了农村干部群众一心谋发展的激情。据了解,自1985年以来,下派干部共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1000多期,建设文化大院376个,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被帮扶村群众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东营市下派干部用真诚和汗水谱写了农村发展的绚丽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发表于《瞭望》2006年第48期,作者重新编辑整理于2017年8月28日(古历闰七月初七)】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