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 你好
4月份后突然断了联系,我对此深表歉意。断联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开始变懒了。不再有任何欲念,像是睡着了,又像是醒着,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毫无成长可言。身边的人看我都如同看一颗炸弹,惊恐随时爆炸的同时又充满好奇,心里忍不住嘀咕:为什么一个人能活成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先从工作说起。
3月入职了一家做农产品电商业务的公司。这家公司位于豪华地段,周围写字楼林立,公司装修的也很气派,俨然一副“高大上”的样子。但很快我就从数据上发现了一些问题,公司的业务已经停滞很久了,但公司还在大规模招聘。这就意味着,公司的利润缺口在逐渐增大,除非短时有大量的资金进场,否则很难坚持。果不其然,4月中公司宣布资金链断裂,所有员工的工资都无法保障。他们中最久的已经有6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仲裁?上诉?能用的手段大家都用过了,但无济于事。他们也不敢离开,因为一旦离开,那仅存的希望也就随之破灭了。于是在进入公司一个月后我选择了离开,不想在这上面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然后进入一家行业内的头部公司,不论是业务规模还是发展前景都堪称完美。入职后,我便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拥有决策权的领导却从来不肯做决策。他们只会一味的否定下面的人方案,但却从来不说应该怎么做。高管们的做法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内部“抢食”战术,有点类似于当年忍辱负重的“皇子”们,他们都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一旦时机成熟,便会立即撕咬竞争对手,从而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这也导致了这一年,公司内的组织架构频繁变换,业务也凸显颓势,市占率一跌再跌。
但与不决策和内斗相比,用人层面更是让人捉摸不透。身处高位的领导层,竟然是靠“关系”进入公司,除了会向上追捧领导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对下的作威作福。我不认为这样的领导能带领团队做出业绩,所以又通过离开的方式与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做了告别。兜兜转转之间,我知道自己损失了很多,这并非好的选择,实属无奈。
最近想和你分享两本书,一本是《竞争战略》另外一本是《竞争优势》。作者是迈克尔·波特,他是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我推荐的理由就是这两本书颠覆了我对“企业战略”的认知。以前我觉得战略是形而上的内容,可有可无。它既不像业务一样可以被量化,也不像产品一样足够具体。但读完这两本书,恍然大悟,在业务和产品之上,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定力才起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战略一定是基于企业内在禀赋与行业制胜要素的高度匹配而做出的选择。
除了战略选择外,波特在书里还提到了五大竞争力,即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意在指出现在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同行之间”,有时更来自于上下游企业,甚至是跨行业企业。竞争是残酷的,很多公司没能看到第二天的黎明,便失去了发展方向,也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如果管理者们能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认识到这一点,先想清楚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可以避免企业少走弯路。
企业赢得竞争的核心优势概括来说就是“长期盈利的能力”。只有保持长期盈利,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空间和地位,也就是企业谈判的话语权。要想保持这种优势,就必须学会提前规划战略,深入理解企业管理的精髓,还要学会因地制宜,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
如果是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一切似乎都来得及。即使我们不提前做规划,或者战略出现短暂的摇摆,都可以避免企业走向末路。但今天情况不一样了,当内外部竞争开始变得激烈的时候,那些提前做好战略规划的企业其抗风险的能力在逐渐加强,他们能更好的控制成本,更高效的落地项目,能够快速试错和调整。而曾经那些所谓的大公司在风向突变的时候却反倒难以承受打击。
以上就是最近想跟你聊的内容和翔为你推荐的书。如果以后有时间,我会尽量多给你写信,愿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