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次听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在看完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后。电影里汤唯和吴秀波演技精湛,营造的氛围唯美,令观众们同时对多次提及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也充满了好奇。当时自己根据剧情推断这本书定是一部柏拉图式爱情的写真。
这两天终于抽出时间来把整本书读了一遍,确实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海莲·汉芙甚至都没能和弗兰克见上一面。一个是美国纽约的自由撰稿人,一个是英国伦敦的书商,他们通过书信结缘,相识相爱,相互欣赏,然而彼此从始至终都没有跨越书信往来的关系,二十年,通信不曾间断,然而从未见过一面。
《查令十字街84号》其实是两人二十年来的书信集,其中也穿插了几封其他人的来信,显得唯美而含蓄。全书没有一个爱字,没有一句情话,然而从一来一回的言语中,甚至是正经的业务往来中也能体会到一阵阵的情愫弥漫其中,如暗香浮动。有人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终于才华。海莲和弗兰克,素未谋面,却在彼此往来的信件中看到了对方的才华,他们彼此欣赏着,海莲说“你是我的知音。”于世上寻一知音,夫复何求?茫茫人海中,只有你最懂我,你欣赏着我所欣赏,欢喜着我所欢喜,愤慨着我所愤慨...... 两个灵魂,最终相遇,并爱上彼此。弗兰克的妻子在他死后给海莲写信,第一次坦白地说“我是有些嫉妒你的,因为他每次看你的回信时都那么期待而快乐。”想来弗兰克的妻子应该也是嫉妒而且失落的吧,远在大西洋彼岸的那个人,从没有出现过,但是一封又一封的来信,却成了丈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他精神上快乐的源泉。而这些,她给不了。
合上书,我在思考两个问题。
结婚,我们是选一个可以陪伴到老的人,还是一个令自己欣赏且百看不厌的的灵魂?也许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可以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那个灵魂。而那么多声音,都在告诉我们——你该结婚了!这些声音持续不断地在重复着,在逼迫着我们。当你敌不过重压,当你开始失掉最初的信心,你就妥协了——好吧,可能我太浪漫主义、太理想化了,怎么会有那么一个人呢?好吧,眼前的这个也不错,我们可以相互陪伴走到人生的尽头,这不也挺好的嘛。
是的,坚持与陪伴已经稀缺而珍贵了,怎么还能奢望遇到一个令自己欣赏而又百看不厌的灵魂呢?弗兰克结婚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遇到海莲·汉芙,这个称他为“知音”的人。相似的灵魂终于相遇,道德却成了现实的障碍。他们没有“自私”地选择摆脱道德的束缚,而是坚守着自己原有的人生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关系也仅仅维持在互相通信、买书卖书的程度。但我想,还是有遗憾的,弗兰克,和海莲,心中必然有遗憾,遗憾此生不能见一面。弗兰克临终前应该是遗憾的,而海莲,看着空荡荡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生死相隔,相见 ,却已不可得。
我愿能遇到一个相似的灵魂,一个常见常新的灵魂,一个令自己欣赏的灵魂。我永远坚信,在这世上,一定有这么一个灵魂,也在寻寻觅觅,等待与我的相逢。
第二个思考,如果海莲或者弗兰克勇敢地迈出一步,会怎样?从海莲的书中,我们发现,其实海莲从十几年前就一直计划着要攒钱去英国一趟,她想要看看英国的街道,看看那家书店,看看弗兰克...... 然而,两次都被耽搁,第一次,她花了自己的积蓄去补牙,就当时书信中所说,这是很影响生活的,所以很有必要,只能将去英国拜访的计划往后拖一拖了。第二次,搬到新家,她说“我也该好好地生活了,不能一辈子住在厨房爬着蟑螂的屋子里......”又一次动用了积蓄,购置新的家具。这些貌似不可辩驳的理由背后,我却仿佛看到了海莲的一颗不坚定而彷徨的心。其实去英国是海莲一直以来的梦想,她想去英国的大街小巷转一转,体会英国传统文学的气息;想亲自到查令十字街84号看看,看看那是怎样的一家书店......可是尽管大家反复强调请她来做客,殷切期盼之类的话语,计划却一次次被搁置。我想,海莲心底其实是怕见面之后,这种关系会被打破,不见面的话,至少还可以这样一直稳定地维持下去。如果不是弗兰克去世,我猜海莲到死也不会踏上英国的土地。就是因为弗兰克离开了,她才有勇气走进这家书店,才有勇气对着空荡荡的屋子说——弗兰克,我来了。
近乡情更怯。
鲁迅也说,几次想给恩师藤野先生写信,却一直不知道怎么写,到后来,反而不敢写了。我想,海莲大概也是这种心情,尤其是在得知弗兰克已经结婚生子的消息之后。精神伴侣也是伴侣,都希望自己是仅有的那个唯一,更何况自尊心强烈的海莲,怎么可能允许自己成为弗兰克道德上的破坏者。
于是这段情愫,只能止步于情愫。
推荐阅读《查令十字街84号》
PS: 英文版更原汁原味,戏谑、调皮、真挚与真心,读原版才能真正体会。
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