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麻子仁丸VS三承气补充VS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心下痞VS阳明蓄水VS脾约VS五苓散。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发黄者,加茵陈蒿十分。
阳明病有没有蓄水的五苓散证,那有的话就用五苓散。所以分这四个部分来看,读起来不会很辛苦。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觉得太阳病的那个浮脉差不多就是这个关脉比较浮一点,寸脉跟尺脉没那么明显。
比科中更猛的五苓散生粉。
过去用五苓散,常常是用科学中药,没有用出这个方剂的力道。有人是用五苓散的生药打粉的。那个效果就是非常的强,比这个科学中药要强很多。张仲景的散剂,最近有人给我这样的回馈,是让我想说张仲景的这些散剂,我都不敢再用科药中药了。就像当归芍药散,那你用科学中药就是觉得是比较通的,又微微有一点补血效果的调血药,可是如果你吃的是生药的粉的话,那有揉子宫的感觉得,力道是很强的。那你说五苓散一定要用白术,觉得不必,五苓散可以用苍术。桂枝就用便宜的烂肉桂好了,生元没有烂肉桂,都是很贵的肉桂,所以就放桂皮也可以。照着这个比例下请他打粉,那吃的时候,如果你考究一点,就是真的是用这个稀饭和一和啊,用吞的那效果会更强。不然的话,用茶来喝有时候效果都比用水来喝要好。,然后再用理中汤把它暖回来,就喝很多啤酒以后想要吃五苓散来挡酒,结果呢,五苓散这个药,不像真武汤是正人君子,五苓散是坏小孩啊,喝下几克,两克,就是药才沾到嘴巴酒都呕出来了。就是非常猛烈的五苓散。我们吃科中想都想不到这些吃生药的人体验的这种世界。因为他的力道可以有这么强,所以我觉得吃科学中药那就可惜,所以我觉得还是吃生药打粉。我觉得用苍术,他其实在经方里是什么效果。是脂肪肝的专病专方,因为脂肪肝就是这个中焦水湿不掉,肝里面泡的都是堆的肥油了。脂肪肝用五苓散散剂效果是非常好的,当然是能看到这个人的肚子比较肥一点。脸有点灰灰的,肉厚厚的,而且比较容易拉肚子,那个时候用五苓散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脾约VS麻子仁丸主证(桂林本)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那接下来这几条都是在讲到脾约,开始把这个病的病机和证状指向脾约。他说这个人的脉阳微,就是脉如果是阳的话,比较偏浮的脉,比较偏浮,把起来呢不太有力。其实脉偏浮不太有力,就是说是这个人,病邪已经靠到表面,而他身体的抵抗力也开始在收了,而抵抗力在收的意思,也就是病邪已经剩下不多了。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只(炙)杏仁一升(去皮尖)右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便秘的诊疗路数。
那我们今天治疗的这个便秘,花样就多,并不只用麻仁丸全包。麻仁丸这个药蛮有用的。所以即使你没有对证,你吃了以后大便也会通,那么病人也会觉得问题解决了。可是呢,就形成一个状况,就是这个人呢,他一辈子都要吃麻仁丸,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接下来呢他说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那这一条啊也是乍看之下会觉得说为什么,但也是一个很有道理的条文,本来是太阳病,然后他转归的结果是肚子开始发胀,那这个肚子胀他可能是三承气汤的任何一个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本身不是标准的阳明发黄。这一条轻的一点用茵陈五苓散,重一点的茵陈四逆汤。那是寒病,还没有到阳明病。
茵陈蒿汤VS湿热发黄(桂林本)
后面这几条才是非常标准的阳明发黄。是茵陈蒿汤。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VS溶血型黄疸(桂林本)
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斤(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