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农历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也赶上春运大军回家过年了。离开了城里高层住宅厨房抽烟机的低声”轰鸣”,回到老家厨房柴火”噼里啪啦”响。
小时候的我们物质都不富裕,大家都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才能吃上柴火灶做出来的美食。现在物质慢慢变好了,每个季节都买新衣,过年对新衣服已经不那么期待了,然而每到年底始终不变的期待,便是过年时柴火灶才能做出来的专属美食。
过去农村没有电暖设备,于是柴火灶便成了我们寒冬腊月里向往的那缕暖阳。往灶边小板凳上一坐,伸出手掌,吸收柴火的热量,灶堂里温暖的火焰驱走了冬日里的严寒。
小时候的我冬天时喜欢坐在柴火灶前用火钳和吹火筒拾掇着柴火。看着柴火在灶膛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有时火烧得旺,会发出“呼呼”的声响,我们农村管这叫“柴火灶在笑”,这是好兆头。
冬天庄稼都收进仓了,农活少了。于是家家户户都会陆陆续续制作迎接过年的美食——糯米酒、腊肉、酿酒、炸芋丸、油果子、炸鱼、磨斋、酸菜扣肉……开灶前,父母总会用那把老旧的竹锅刷,把大铁锅刷得锃亮锃亮的。深灶铁锅里飘出阵阵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嘴馋的我们总会伺机偷吃几口。过去大家都不富裕,平时难得能吃上零食。全靠父母辛勤劳作一年,到了年底做出的这些美味小吃解馋。
最让我们回味和期待的美食是院子里飘着那一阵一阵温暖、熟悉、浓香四溢的炖土鸡汤味。散养了一年的鸡,只有过了小年,姑姑们、姑奶奶等嫁出去的女儿们回娘家送年礼时才会杀来招待客人。
伴随着灶堂里跳跃的炉火,大人们总是不忘在灶前跟我们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童年的苦难生活,造就了老一辈那代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和知恩图报的品德。尤其是祖辈,他们受过饥饿与贫穷,经历过社会动乱。他们不仅感恩生养他们的父母,更发自内心地感恩这个越来越好的时代。
所以尽管现在吃穿不愁了,但童年挨过饥饿的老一辈,一直奉行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的朴素哲学。每餐饭前老人家都会在大铁锅里架上几支竹片,把上一顿的剩饭剩菜搁在上面热一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方便快捷的集成灶。我们家盖新房时,爷爷坚持一定要砌个柴火灶。平时做饭可以用集成灶,可是过年过节时,怎么做油粿子、糍粑这些,没个柴火灶哪能像个家?
我知道柴火灶是祖辈们这一代被现代化所抛弃的社会浪潮里的庄稼人最能找到价值感和存在感的所在。
柴火灶代表着家乡的温度,那灶膛里柴火燃烧着的温暖穿越时空传递给了我们。这种自然朴实的人间烟火让人觉得安心,满满都是家的味道。而家里的老人家,就像柴火那般燃烧着自己,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他能做的,就是把最好的传统美食做给我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