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童年最初的记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者是在下着毛毛细雨的清晨,或者是在繁星满布的夏夜,或者是在荡漾着金色麦浪的田野,或者是在小孩子们打着水仗的池塘,亦或是乘着暮色带着家里那条大黄坐在村边水井头等待母亲农归的黄昏……好像又都不是。童年的留在脑海里的画面太多,由于年代的久远,很难给她们理出个先后,有些景象也许是自己脑海里虚构出来的,但是童年印象最深的,那就是饿…….
我出生在70年代初广东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偏僻,是因为那是个海岛,那里宛如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岛上的村落,隐没在一片荒芜与宁静之中。村庄周围是连绵起伏、未经修整的丘陵,荒草在风中肆意摇曳。狭窄而崎岖的小径蜿蜒于村落之间,是与外界邻村相连的唯一纽带。
岛的四周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没有电,通讯极为不便。这里与世隔绝,时间在这里缓缓流淌,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原始而又偏僻。交通相当的不发达,而我的村里又处在海岛最边远的一角,在那种年代那样的背景下,这样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是相当的差。衣食住行样样都是那么的艰苦。首先是从衣着上来讲,那时候衣服的款式是很单一的,颜色也是很单调的。在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农村,人们的穿着尽显朴素之态。男人们常见的穿着是深蓝色或灰色的咔叽布上衣,款式简单普通,大都有些微微起皱,陈旧褪色,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下身多是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裤,裤脚或许会沾有一些泥土的陈迹。女人们大多身着素色的碎花布衣,虽不华丽,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温婉。衣服的袖口可能已经磨得有些毛边,但她们依旧穿着它操持家务、下田劳作。她们或许会系上一条头巾,遮挡阳光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质朴的美。至今仍然记得母亲经常穿着那件白色的花布的确凉,挑着担挑在田间飞奔的样子。小孩子们的穿衣状况常常令人心酸。那时候,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久好久,孩子们的衣裳常常是大人们衣服改小有的或是很多种布针成的。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会像接力棒一样传给弟弟妹妹。衣服上总是补丁叠着补丁,色彩斑斓的补丁宛如岁月留下的印记。很多孩子的衣服都是不合身的,长长的袖子耷拉下来,裤腿也拖在地上,要么就是短的可怜。冬天里,单薄的破旧的棉袄根本抵不住刺骨的寒风,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小脸通红,却依旧在寒风中奔跑嬉戏。夏天的汗衫也早已洗得发白变形,却依旧是他们仅有的几件夏衣之一。裤子短了就将就着穿,鞋子破了洞也舍不得扔掉,塞点纸进去继续穿。特别是夏天穿的胶凉鞋,每次断了,就用铁片放在火里烧红,再放在断的地方把胶融化,然后再粘合起来,鞋子基本上上是补的不能再补,然后再丢掉。记忆中我们很少穿过袜子,多半是光着脚丫在泥土地上跑来跑去。那时候的穿衣窘况,真实地反映着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困苦与艰辛,却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别样的回忆。一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或是一条补丁叠补丁的粗布裤子,都是那个时代农村穿衣的真实写照。偶尔有人穿上一件新做的土布衣服,便会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在那个年代,衣服的款式并不多,颜色也较为单一,但人们并不在意这些,也没有办法在意,他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多收三五斗,如何去养家活儿,新衣服那时候是种奢侈品,人们并不敢奢求。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甚至传了很多代。我记得冬天的时候,我披的一件披风,是由很多种布凑成,说是披风,其实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布缝成的被子,再加上几条带子绑在身上。而且是非常的残旧,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初期,而且据说是作为地主的爷爷家里的遗留下来的,虽然外面的布已经非常的老旧,但是里面的棉质量非常好,还是非常的暖。但穿着要非常小心,一不小心就会弄破。因此,我一向对她非常的抗拒。不仅仅是因为穿着要小心,还因为穿着他要绑着全身,行动非常不方便。对于一向好动的我,受 不了如此的束缚。
记得那一年,非常的冷,冷到天空没有了飞鸟,冷到田野里看不到耕牛,冷到放学了我们也只能围在教室里的火堆旁不敢离开,整个世界给冷的静悄悄的。灰暗的天空仿佛被冻住了一般,没有一丝温暖的色调。冷风呼呼地吹过田野,那些枯黄的杂草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但也无法驱散那深入骨髓的寒冷,仿佛烟也被冻得懒得往上冒。用土屋做的教室的墙壁根本抵挡不住这寒意的侵袭,显得格外冷寂。泥路上,偶尔有村民匆匆走过,他们裹着厚实的棉袄,缩着脖子,双手紧紧插在袖筒里,脚步匆匆,想快点回到温暖的家中,校旁周边的青草已结上了一层薄霜,那几棵随风摇曳的枯瘦的苦练树,在寒风中显得更加萧索。远处的山峦也仿佛被冻成了一幅水墨画,沉默而冷峻。鸡鸭们早已归巢,安静地挤在一起取暖。整个农村都沉浸在这寒冷而寂静的傍晚氛围中,只偶尔能听到一两声犬吠,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更添几分凄清。
我和一帮小朋友在学校旁边玩,由于天气太过于寒冷,我们堆起的小火堆取暖,在火的旁边呆久了,就根本不想离开,一离开就感觉到刺骨的寒冷。到了晚饭的时分,姐姐乘着沉沉的暮色来学校接我,姐姐背着我,用她带来的那件披风把我们两个人绑得紧紧的,一边唱着歌,一边哄着我往家里走。有时候我会掀开披风的一角,看一看被冷的死寂的野外,再盖上,感受一下披风里的温暖,风如刀子般刮过,姐姐瘦弱却坚定的身躯,背着弟弟在野地里缓缓前行。弟弟紧紧依偎在姐姐的背上,身上披着那件旧披风却是无比温暖,弟弟感受着姐姐被披风罩住的体温,那是一种令人心安的热度,我的小脸蛋贴在姐姐的背上,聆听着姐姐有力的心跳声和微微喘气的呼吸声,仿佛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旋律。他小小的心里,被一种深深的暖意充斥着,这种暖意不仅仅来自于披风的阻挡寒风,更来自于姐姐的爱与呵护。在我的眼中,此刻的姐姐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为他挡住了外面的冰天雪地。我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能有这样一个疼爱我的姐姐。那暖意仿佛能驱散所有的寒冷与恐惧,让我沉浸在一片温馨之中。我知道,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寒冷,只要有姐姐在,我就永远不会孤单,永远会被温暖包围着,这份暖意将永远留在心间,成为童年最珍贵的记忆。在这个小世界我感觉到无比幸福,小孩子的这种暖意,不仅仅来自于披风带给的温暖,更多的是来自姐姐对弟弟的爱。只是这些可能当时我还不懂得。
姐姐这个角色在中国可以跟母亲相比美,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子的,父亲长期在城里工作,母亲白天要去农忙,我在家里排行最小,大一点的哥姐要上学,家里只剩下我和年龄最相近的姐姐,姐就成了我最忠实的朋友,整天带着我游荡在村子里,我不开心了,她哄我,我累了,她背我,我睡着了,他会给我扇凉添被,别的小孩子欺负我,她挡在我前面,他就像我的保护神,整天呵护着我,让我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姐姐对弟弟的爱宛如潺潺流淌的溪水,细腻而悠长。小小的姐姐,有着一颗无比柔软的心,她总是将弟弟小心翼翼地护在身后。当我不慎摔倒时,姐姐会飞奔过去,满脸心疼地将我扶起,轻轻地为他吹着伤口,眼中满是担忧。炎热的夏天,姐姐会拿着自制的扇子,不辞辛劳地为弟弟扇风,赶走炎热和蚊虫,看着弟弟甜甜入睡,她才会露出满足的笑容。到了收获的季节,姐弟俩在田野里奔跑玩耍,弟弟若是累了,姐姐会毫不犹豫地背起他,哪怕自己的脚步也有些踉跄,却依然坚定地前行。当弟弟受了委屈哭泣时,姐姐会紧紧地抱住他,轻声安慰,用温柔的话语为他驱散阴霾,那温暖的怀抱仿佛是弟弟最安心的港湾。农村的夜晚宁静而美好,母亲农忙日子,姐姐会在睡前给弟弟讲那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看着弟弟沉醉其中的模样,她的脸上洋溢着宠溺的光芒。姐姐对弟弟的爱,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里,如繁星般闪耀,照亮了我的整个童年,让我无论何时都能感受到那份真挚而深厚的温情。可是每当我跟她发生矛盾的时候,妈妈总是责怪甚至打她,却总不舍得打我,那时候我虽然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心里也会掠过一丝的不安和内疚,虽然姐姐觉得很委屈,但是过了不久,她又会主的亲近我,又成为就我的保护伞,好像她从来没受过不公一样,她小小的年纪就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