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低效学习方式
我们经常被大脑欺骗,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方式,其实只是一种错觉,由于大脑有节能和省力的需求,致使我们偏好捷径和舒适的方式。常见的低效学习方式主要有5种:
1. 自以为记住了
心理学有一项统计研究:大多数学生的的记忆策略是反复阅读材料,复读会造成正在学习的错觉,因为复读提高了流利度,但流利度提升并不意味着对材料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此外,复读还会导致熟悉性效应,即当我们看完两三遍材料之后,不由自地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已经理解、掌握材料,不用再深入钻研了,不幸的是,这仅仅是一种错觉。很多人误将熟悉当作知道,一旦考试就露馅了。
心理学就此展开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同样一份材料,控制组采用传统复读记忆策略,实验组采用“复读+自我测试”策略,分别对这两组在10分钟后,1天后,1个礼拜后的记忆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读+自我测试”组记忆效果远远好于复读组,且随着时间推移,比对效果越明显。
“复读+自我测试”策略之所以如此显著,一方面,自我测试能够及时掌握知识薄弱点,另一方面,自我测试利用了生成效应,对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加工、整合,所以记忆效果更佳。
2. 自以为掌握了
语言分为内隐语言和外部语言。通俗讲,内隐语言是我们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外部语言就是我们正常交谈或小声默念。内隐语言过于隐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语言(或者书写表达)是逻辑、完整、成体系的,但如果一个知识点能用内隐语言描述,我们就误以为很熟悉。
比如,问自己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囚徒困境”?心里是不是很快闪出“两个人”、“博弈”、“策略”等关键词,觉得对这个问题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来,你真的知道吗?
所以,在遇到哪怕很熟悉的问题,也要能够把答案完整的说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掌握。
3. 自以为理解了
书本上的知识就那么多,我们反复练习,基本都掌握了,但有时候做题,冥思苦想不得,如果能够瞟答案0.01秒,我们立马就能把问题手到擒来,为什么知识都会,但离做题还差着0.01秒,这就是对知识的理解错觉。
学习心理学提出“思维工具”概念,即我们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内化成了大脑中的工具,学习就是不断地在打造思维工具,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工具,而是工具太多了,当面临一个问题时,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具。正确的做法是,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的对工具进行分门别类,对工具撰写使用说明书,再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很快找到它,不用再“瞟一眼”了,这也就是构建知识体系过程,知识唯有体系化,才算是真正理解消化,才能够真正学习致用,而构建知识树是知识体系化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4.原文摘抄和复制粘贴信息
我们很多人学习,习惯于把书里的原话抄下来、记下来。但是这种做法是没有用的,因为摘抄、复制的最省力、最不过脑子的做法,它可以令你感到很舒服,但知识本身不经过大脑加工,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知识不能内化和巩固,起不到任何作用。
5.追求拆解浓缩的快捷式学习
许多人学习总喜欢对文章进行拆解,弄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内容,好像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地学习,然而,搞清作者文章讲了啥不重要,自己从文章获得的启发和触动才是最重要的,唯有立足自身,瞄准自身需求去学习和阅读,才是有效的,才能让自己有收获。
学习的本质
学习本质上是神经元的联接和固化过程。因此,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不断地重复练习,才能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地掌握和内化。特别是知识的学习,当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就容易产生掌握了、学会了的正反馈,大脑一旦获得这个反馈,就会忽略以后的练习和实践,从而产生知识学不会、不熟练的情况。这也是“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根本解释。同时也给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带来两个启示:一方面,当我们刚学一个知识的时候学不好是正常的,因为刚开始大脑神经元连接还比较弱,有时连接会断开,自然知识容易遗忘或不熟练;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神经元连接就会越来越牢固,通路就会越来越通畅,知识掌握的就越熟练。
有效的学习方式
1.精细加工
认知心理学对信息的加工储存分为精细加工和机械加工。精细加工,就是对信息进行思考和咀嚼,弄清其来龙去脉,在信息间进行关联并用自己的语言去简述。机械加工,是指把信息不加思索,不加处理地复制进去。由神经元连接原理可知,要想信息在大脑里留下牢固的痕迹,必须对信息进行联系和反复运用,才能使大脑里储存该信息的神经元连接更多、更牢固。因此,精细加工的效率比机械加工高。而且,只有将信息与其他信息进行充分关联,弄清其背景、原理以及作用等,才算是真正有效地理解信息。
2.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是跟碎片知识相对应的概念,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也就是说,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量的知识点,二是有序的结构。构建知识体系是为了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我们的大脑是通过联系来保存记忆、调取信息的。不成体系的信息,跟大脑其他信息之间的联系太少,很难被我们调用,也很难被我们长期记住。因此,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就是使信息之间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张详细的知识地图。构建知识体系,不能照搬别人的,而应该以我为主,以自己的需求为准,打破别人的体系,吸纳对自己有用的、触动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主题作为核心,去主动学习和获取关于这个主题或领域我感到好奇的、还想知道的部分,并不断完善填充。这样,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关于某个方面或领域的所有知识,很全面和立体。
3.刻意练习
无论是学习动作,还是知识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因此,要想让知识“长”在脑袋里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练习,而且练习要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要明确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去攻克,直到熟练掌握,再进行下一个。唯有用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重复练习,知识才能真正内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正如李笑来说,不实践,就等于假学习。学习就是短时间内重复。
4.输出教授
很多习惯之所以无法坚持,就是因为缺了「奖赏」这一环,因而难以持久运转下去。那么,如何激活奖励回路,让自己获得反馈和成就感呢?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看到,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影响。简而言之,也就是自己「产出」了什么。因为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所以,无论做什么计划、养成什么习惯,你都要去思考:我这样做,可以产出一些什么东西?为我带来一些什么改变?这里的输出,不一定要写文章、做视频给别人看,也可以是当你通过学习和思考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用简单地话把这个问题写下来,理清楚,最好是让外行人也能听懂。这些,都是强烈的正反馈,也是使得你能持续努力、坚持的动力。也是知识掌握、留存率最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