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禅修的时间比以往多了起来,每天早中晚各30分钟。这些时间以往是安排给打盹的,我尝试着都用来禅修。
我夜里睡眠不多,这些打盹的时间,是我白天精力和效率的保证,现在都让我用来坐禅。所幸的是,这样的替代并没有让我失去精力和效率,回想起来,反而自己的情绪管理得更佳,更容易接纳自己,焦虑也少了很多。
禅修和冥想在概念和目的上其实是有着区别的,但目前的研究没有表明它们引起的生理变化有什么具体不同。不管怎样,现代的积极心理学、脑科学,已经证实了禅修和冥想对人的积极作用。实验表明,禅修和冥想让人的前额皮层发生显著的改变,如同《自控力》一书里讲的,大脑的这块区域和负责决策的意志有关。同时,脑科学的研究还表明,前额皮层和人的情绪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感情有关。而恰恰,禅修和冥想加强了人的左前额皮层。
这是我开始禅修的动因,但最初得原因要早得多。小时候,我就爱琢磨事情,不仅对科学,对宗教也充满好奇。这件事很有趣,人在小时候对未知充满好奇,而长大后却对未知充满恐惧。我在什么都想吸取得时期,遇到佛教,痴迷了一段时间,甚至背了好多咒。那时候的信,是迷信,一时的狂热过后,生活渐渐被学业充满。
后来,比较深入地开始接收佛教思想,是从一些现代的书籍开始的,慢慢开始阅读一些佛教的经论。好像是开始就是出于成功学的目的,想要看一看乔布斯推崇的《禅者的初心》。我抱着以强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自己听来的一句话为目的,开始阅读,然后发现书的内容和这几乎无关,它向我展示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的道路。我开始对佛教的思想真正感兴趣,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书,比如《僧侣与哲学家》《观呼吸》《正念》《金刚经》《心经》《坛经》《楞严经》《百法明门论》等等。这段时间我深深地被佛教完善的逻辑,以及逻辑所指向的形而上所吸引,是智信也是智迷。
再后来,我又慢慢地脱离了对佛教理论的迷恋,开始更关注自己能做什么,我关注我能够创造怎样的价值。同时,我开始断断续续禅修,一次十几分钟。断断续续也应该一年多了,现在对比一年前,才发现自己慢慢精进了许多。
这一年多,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是禅修带来的。但禅修,带给我平静的喜悦,也让我减少内耗,精神饱满、内心平和地地面对挑战。
奥卡姆的刀
大乘在乎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