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者走路的时候,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大哭,很多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宝宝,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还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
孩子可能一时的得到了宽慰,家长似乎也感到了满意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会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她的是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其实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磕碰碰是经常会发生的,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她的安全,另外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要过分大惊小怪。
同时我们还要教给他们善待“对方”,加入小板凳碰痛她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而是赶快亲亲她的疼处,安慰她“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安慰稍好一些后,再像对待宝宝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够给小板凳揉揉腿,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长此以往,孩子的同理心便慢慢培养起来。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再与外界毫不相干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
“考虑自己和考虑别人一样多,就是好人”我们也坚信,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做一个富有同理心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