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4日,是西方国家的平安夜,这一天,中国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流光溢彩的圣诞树,卖到脱销的“圣诞果”,国人们通宵达旦,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这个耶稣的诞辰。
每年的公历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这一天的中国,无论是如胶似漆的情侣,还是相濡以沫的夫妻,都要精心准备一件礼物,充满仪式感地迎接它的到来。
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这个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却已应者寥寥,穿针乞巧这一传统习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七夕节因为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尚未被人们遗忘,同下面这些早已消失的传统节日相比,七夕节能留存至今日,已是难得的优待了。
一、龙抬头
每年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是出正月后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方则普遍祭祀土地神( 灶神)。
这一天,有很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吃龙食:
龙抬头这一天,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采龙气:
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剃龙头:
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开笔写字: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二、花朝节
花朝节,一般于 农历 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俗称“花神节”,是为了纪念百花的生日,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
人们在这一天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节日,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也在民间被称为姑娘会,女孩在这一起也借此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在封建礼教荼毒的古代,花朝节是少女们难得能够放开身心、享受自然的机会。
只是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却逐渐消亡了,如今仅存于我国广西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
三、上巳节
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所谓“祓禊”,就是指人们结伴前往水边沐浴,后来又增加了曲水流觞、宴饮聚会等活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篇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描述的就是上巳节宴饮修禊之事。
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巳节逐渐被人遗忘,这样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场景,已经再也不能见到了。
四、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 、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 、放河灯 、祀亡魂、焚纸锭 等。
在上古时期,七月半农作物丰收,人们祭祀祖先,追怀先人, 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名称的由来,是道教认为七月半乃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 鬼魂 ,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
人们在这一天祭祖、烧纸、焚香燃炮、祈求丰收、 跳天灯、河灯渡孤,趣味十足。
只是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少有人明白中元节祭祀的双重意义: 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甚至中元节,也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晓它的存在了。
各位还知道哪些流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习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