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们语文科组的部分老师参与了一次区里组织的国学教研活动。
地点是临近学校不远的一所兄弟学校,早上由史校带队,我们一行6人步行出发了。学习时间是一个上午,内容如下:1、研讨课《史记.淮阴侯列传》——《多多益善》(由兄弟学校的一名国学老师向老师执教,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的学生)2.名师观摩课:《论语 》——《子之言》3.专题讲座《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的理性追寻》:定位要准确、文本剖析与教学设计策略。(主讲人: 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名师——朱红甫,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向老师的课,基本按照“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四步读书法”步骤在走,但她的“读”不是通常的“朗读”,而是“歌决体”的“吟诵”,重在断句,配以节拍,让整个课堂至始至终充溢着琅琅书声,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节奏极富感染力,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诵读过程中,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们也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跟着孩子们一起小声吟诵了起来,看来,这就是经典诵读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另外,向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教师极富个性化的表扬性语言。比如,在孩子们自由诵读环节,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安静下来了,但是还有个别同学读得较慢,此时,面对逐渐安静的课堂,这几个孩子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认真大声地诵读完全文,这时候,向老师给出的话语是:“这几个同学的做法是我所欣赏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外界打扰,真好!”再比如,在师生互动,挑战背诵环节,有个别孩子率先完成了背诵任务,向老师给出的点评是:“孩子们,自古后浪推前浪,老师要给你们点赞”,这样灵动活泼的鼓励性语言势必会在孩子们心中开出美丽的花朵,滋养着他们热爱国学的心灵。
另外,还有一点,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小结时,向老师说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之所以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其实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太狂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做人不懂低调,所以悲剧不可避免。我在想,人性都是复杂的,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在小结时,可否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总结,而不是老师替代学生去思考,甚至框定结论。
接下来,第二节课,朱老师执教,他给五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论语》,他出示的主题是“推己及人”。这节课,让我受益良多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比如本课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教师讲解,借助字理、注释和译文理解“仁”“济众”“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词语的意思。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经典原文,感受孔子的仁爱精神,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4.激发学生质疑解疑,在思辨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这些精准教学目标的确定,尤其是第四条,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平时做得不好的,通过本次观摩课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另外,朱老师的课堂,处处充满了智慧。他善于提问,教学在一连串的提问中层层推进水到渠成,他更善于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后半节课程中他引导孩子们的提问更是掀起了这堂课的小高潮,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高效达成,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朱老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实在是高明。为此我也对自己的课堂有了反思的方向。
第三节课,朱老师作了一堂指导性非常的关于论语教学的专题讲座——《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的理性追寻》:定位要准确、文本剖析与教学设计策略。文本剖析方法:1.自问法。2.字理法。3.互文法。4.还原法。教学策略:1.以学为先。2.因材施教。3.(1)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要求;(2)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3)精准确定教学的实施目标;(4)合理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3.以疑促思。4.学以致用。
上午三节课,有教学实操,有理论指导,满满的干货。课程结束后,我脑海里赫然出现的一句话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