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中常有些怪现象,外人看来不可思议,但自己做可能也会产生这些问题。以下是笔者在组织设计过程中,结合个人经验和体验的感想感悟。同样,与《讲师三戒》异曲同工,正确的组织设计方式书里早有(和做到当然是两回事),但错误的做法确实各有各的问题。
1)不基于战略/业务需求的组织结构设计
没有具体的,或者只有模糊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却试图用组织架构搭建的完善来“驱动”业务发展,仿佛只要组织架构全面了,人都配齐了,业务自然能做出来。没有业务,就如同有尾无头的赛车,怎么可能跑起来,组织中人浮于事,“混”的人会越来越多,无所事事(因为不知道做什么),好一些的自己学习在线课程或读书,但无论员工个人意愿如何,公司事实上养了不少“闲人”。
应对参考:必须有实际业务抓手,哪怕战略方向业务目标不那么清楚(很有可能),但可就某业务可以做的方向开始,尝试先做起来,错了马上改,缺了尽快补,保持敏捷,不要一下子把摊子铺开铺全。
2)朝秦暮楚,组织架构频繁变动,太短的试验时间,太轻易的全面铺开
同样不是因为清晰可行的业务导向而进行频繁组织变动,每版架构试验时间又过于短暂,还是整体全面的改变。劳民伤财,员工形成“习得无助”,一开始还积极为自己谋得理想位置,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但反复几次以后,就像狼来了一般,没有人再相信“这次是真的决定这么做”,且员工容易形成短视行为,只为自己谋利益。
应对参考:在现在快节奏的市场中,组织调整方向,从而调整架构服务战略很正常,但依然可以进行“试点”,先派一个“特种部队”去试试,给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有效再全面推行。
3) 组织部门功能设置重复,权责界面不清
如果架构中又有事业部制、又有矩阵式、又有职权垂直等各种模式,那权责界面极易混合重复,一件事可能都在做,又可能谁都没有做。会造成员工非个人因素的推诿避责,名义上进行了权责划分,但实际工作起来,依然“傻傻分不清楚”,如果再加上每个部门还希望做出“亮点政绩”,更可能出现表面“抓领导眼球”的工作大家抢着做,基础的“地下良心工程”没人做,容易造成企业流程制度、基础运营工作的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降低企业效率。
应对参考:根据战略业务及重点关键任务或者业务流程,分解到各部门,梳理各部门职权范围,哪些缺失的、哪些功能弱的、哪些重复的、哪些错位的,即少弱重错;同时,设定部门间的协同理念共识与机制设置,分工有侧重,整体一盘棋。
4) 拍脑袋的生搬硬套,东平西凑非深入学习研究
老板今天看了一本书,觉得大受启发想借鉴,明天看了一篇微信文,也觉得可以学习,随后统统用到了自己的组织设计中,又认为组织需要“长成自己的模样”,于是又在学习的基础上想当然的“进化”,肆意改动,最后变成四不像。而员工围着领导转,这个月U型理论,下个月飞轮效应,看老板看的书,学过的文章,组织内不断呈现各种迎合老板的汇报,就是没人去深入实践检验,因为都忙着做PPT。
应对参考:如果真的觉得某理论方法很适合自己企业,在经过学习研究后,学习华为的僵化固化优化,系统性的学习,并且投入真金白银、时间和静待花开的耐心。
5) 无效的流程,橡皮图章
“在走流程,可能要一星期”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排除作为托词,走流程真的是老大难问题,动僦十多人审批,有关系的没关系的都要批,员工挨个求爷爷告奶奶盯着领导快些批,又不好意思一再催促。而领导一天要批数十个流程,哪里有时间搞清楚哪个是哪个,不过就是看到基层领导批了,觉得你是直接负责人,出问题你担责;一起审批时,也会“责任分散”,法不责众。
应对参考:如果一个审批环节上的每个人不能为之“增值”,可以考虑不用设置,如果只是需要某些领导知晓,采用“已阅”模式,不涉及审批,不影响进度。
6)制度流于形式,高管先违反要求
当我们说某些公司管理混乱,未必这个公司没有一套套齐全的制度,但可惜只停留在纸面,管理层随时都可以“随心所欲”,想改就改,或者自己带头不遵守,认为自己可以特殊化,制度是用来规范员工的。
上行下效的结果使制度沦为虚设,员工不知道有相关的制度规范,或者就算知道,也认为可以随意突破,不用遵从,公司“人治”现象严重,各种内部拉关系套近乎盛行。
应对参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制度,改善问题,不要企图一开始就弄一套“大而全”的制度体系充门面,华为基本法哪里都能下载到,但不是改改就能成你家的法,保证最基本(如发工资)运营基础上,逐步改进完善制度,获得高层的知晓及支持,借力使力推进。
7) 为了开会而开会,为了提问而提问
越低效的公司各类会议越多越长,开会漫无目的,陷入无意义的讨论或者一直领导讲话,缺乏重点,员工往往内心OS:“你到底想说什么?!”;有的组织希望及时获得一线的反馈,规定每周开会,一线一定要提问题,一线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指望上面能解决。领导工作就是开会,疲于应付各类会议信息,容易缺乏主线,被牵着走而非引领作用;会议太多并不一定使得信息对称和流畅,反而会使得中间过程信息被传播,公司小道消息盛行。
应对参考:制定会议制度,制定频率范围,明确会议目标及流程,控时;对于业务变动频繁的业务,可考虑参加互联网的“每日立会”站在开会,昨天做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今天做什么等,15分钟内完成。会议需要有决策点和反馈点,避免不了了之。
8)用人换人过于随意,红头文乱发,甚至当事人都不知晓
有的组织领导想看人,一批批换,每批看2个月,美其名曰筛选人才,可是人才是打仗打出来,不是看出来的,红头的任命和撤销都太过随意,有时调任某人甚至不提前沟通,当事人看到公告才知道。中基层管理者会倾向看重短期利益,甚至形成“捞一票走人”的行为;员工没有安全感,不愿意投入精力心力规划长期工作,因为下个月在哪里都不知道。
应对参考:看人没错,特别是高管,可以以半年为基准,比如华为的轮值CEO制度,可以考察到高管的实际水平出业绩。关键是将这种制度固化,形成人才培养文化氛围,组织内部达成共识
9) 试图“一锅端”对标企业人才或做法,完成自身改造
对标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但不是直接砸钱把对标企业的人都挖过来就能做的和别人一样好,也不是把人家的战略打法拿过来就能复制得了,组织战略、企业文化、甚至业态不一样的情况下,只能是南橘北枳。表面上的学习,语言上用了别人的术语,但学不到灵魂精髓。比如大家都学华为,都希望自己员工也那么狼性,一是就没招狼性特质的人,更没有给到华为那么高的工资和奖励,本身就不具备同样的基因。
应对参考:根据组织战略所需的组织能力,来匹配不同的人员,用自身文化同化之,变成自家的经理人,自己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人才。
10)没有基本方向、没有支持的“先人后事”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的调研考察中总结出“先人后事”,让优秀的人先上车,再看去哪里,这个理念源自实证研究,全球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确实没有多少企业真能做到做好“先人后事”,没有基本的方向,人才来了干晾着,甚至“自生自灭”;没有给到人才自主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以及一定的资源,人才也无法创造应有的价值。
应对参考:组织有大概的方向,但是还不太清晰,如果此时发现优秀的人才,可以一起共创,真的敢于让人才来定方向目标,组织给资金和资源的支持,给到一定的时间。
以上描述都围绕着“组织与人”的关系,组织设计及人才发展往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有时是人才驱动着组织,有时是组织激活人才,这条双螺旋的DNA,需要组织决策人及人才共舞形成,非某一方意志而为之。
此文来源于个人有限经验之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组织,但也可以成为一个“checklist”来反观自己组织,望对于避免出现这些不利发展的做法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