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新人,第一次在这里浏览页面,就看到一篇《一个人,要不要经历挫折》的文章,脑海里瞬间涌出的画面是:
初中的时候,大概是一二年级,班里有个很文静内向的女生,班主任带着全班在干什么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当班主任问到她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就不能不要挫折吗?”结果是,班主任带领全班一起嘲笑她,嘲笑她的天真,当时我记忆感到很不舒服,也感到哪里不对劲;
现在我想,是的,谁都知道挫折是一定要经历的,可是为什么一个初中生,一个在儿童和青少年的衔接阶段的学生,一个刚刚连成人世界的门边儿都没有摸到的孩子,不能有一个顺遂的美好愿望呢?为什么她有这个愿望,得到的反馈是嘲笑和贬低呢?这是要直接给她制造一个挫折吗?
前面提到的文章中说,一辈子风调雨顺,没有任何挫折人是不会成长的,这点我完全同意,举双手双脚赞成,所以我并不是为了否定和反驳它才来写这篇文章,而是想借用这个话题,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
挫折到底是如何让人成长的呢?
人生+挫折≠成长,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如果把挫折比作药的话,吃下去,哪怕粉身碎骨,但是能重生变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那样,那可以算是补药和良药,确实是成长必备;
但是若是吃下去直接虚不受补,本来还留着的一口气都给药没了,那可能对成长就没多大助力;
而它究竟最后是补药还是毒药,差别很大一部分在于体质和免疫系统,如果本来就身强体健,扛得住造,再加上自己的主动努力,就当做是历练了,历劫成功的下一步当然是飞升,这指的是体质;
免疫系统如果自己不是很强大,现代医学可以借力给它,体质不能一下子改变,医疗救个急也是有显著效果的,再加上膳食、补品,锻炼,陪伴和好心态,一样能熬过这一劫;
如果“对标”一下,体质就是个人的人格水平,抗压能力等,免疫系统就是支持资源和环境;
一个人的人格水平稳定,抗压能力强,就不容易被挫折这个外力压倒或者压扁,才有斗上一斗的空间和可能性;
而挫折,这个外力往往就是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不在自己经验、认知范围里的,也非常不确定自己有能力应对和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存在,人本能是需要先慌一慌的,是会焦虑紧张的,是完全可能先不知所措和摆烂的;
这个时候,如果光靠自己调整,有点缓不过来,支持资源和系统就可以发挥功效:
一般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情感支持,一方面是解决问题导向的支持:
比如一个孩子很喜欢生物,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厉害了,也想尝试在生物知识竞赛上获得冠军,结果他答错了三道题,这就是一个挫折;
这个时候他一定感到很沮丧和难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了,情绪本身对解决问题是没有用,但是对于做个人是有用的,现在是一个人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那么首先得把他当做一个有感受的人对待;
然后,在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时候,他就不用花费精力和时间,在纠结我这样到底是不是不对啊,是不是太弱了呀,是不是不正常啊,对自己本身这个人的怀疑上,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去解决问题了呀;
如果问题是,知道那三道题的正确答案,那么就去找或者问呀;如果是拿冠军,那就去搜索和了解这个比赛的知识范围、题库,去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储备;可以父母带着去搜索网页,可以跟朋友一起去探索,可以跟着老师继续学习,等等;
这样一来,这个挫折,在经历和应对的过程里,让这个孩子感受到了有人支持的底气,以及各种解决问题和提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同样的问题,如果再次遇到,他可能还会沮丧和难过,但是会有基本的信心,那就是自己一定有办法应对;
所以,挫折本身不带来成长,带来成长的,是遇到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这个过程里,经历的人,是越战越勇,还是越战越无助;战斗结束之后,是获得占了主体,还是丧失成了结果;
而这份底气,是来自于信任和安全感的,这种信任和安全感是:“情况是挺糟糕的,我也感到慌得,但是我相信我能应对”,这绝对不是从嘲笑、贬低、批判中获得的力量,是通过理解、肯定、沟通、可行的方案探索、能提供的资源等等,以支持的方式传导的;
所以,如果你是在说服自己,接受挫折并且勇往直前,那就说给自己听;
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帮助别人,面对挫折,就不要只是告诉他挫折是必须经历的,怎么可以不经历,怎么可以投降或者软弱,你可以提供情感上的理解,也可以和他一起想想他能做到的事情,让他感觉有希望做一些什么,去熬过自己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