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一次月考,今晚年级组安排了晚自习辅导,讲真话,这个晚自习比平常的三节课都累,因为从6:40~9:50,我没喝水,没休息,不停地答疑,总结下来,感觉孩子们问题很多,而问题又完全不一样,大概分为四种情况:1.学习成绩和状态比较差的,考试之前着急了,想复习,却也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一上来就问,老师我这一部分不会怎么办,事实上他只知道自己不会,却不清楚哪里不会,这样的学生我只能让他先写出自己的具体问题,或者找一个对应的题目,在他做题目的过程中去帮助他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实现查漏补缺;2.清楚的知道自己具体哪个题目不会,但也只局限在此题目上,没有延伸拓展能力的问题,这样的同学的学习层次也比较低,成绩也一般,遇到做过的题目就好一些,遇到新的情境就有些抓瞎,对于这样的同学,我准备后期关注自我的拓展能力的培养,让他自己画思维导图,把此次月考试卷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看看作为一位出题人,他的思考方向是什么样的,哪些是重点知识,如何考查的。因为只有能出题,才能高准确率的解题。3.较高层次的学习状态,能问到细节,比如,有一位成绩基本都在90分(裸分)以上的同学问到,溶沟,石芽,石林,洼地等的变化过程,细节到什么时候,什么作用下能继续发育这样的喀斯特地貌,因为对于地貌的识别,描述等基本的学习目标,他已经实现了,他在进行原理的形成的探讨。这样的学生很好,有思考,有目标,是班级的头部,但也不是顶部。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想给他一定的训练量,让他在适当的刷题过程中体会地理原理的渗透,自己去悟一些知识,无论是原理,还是应用,都需要自己去落实。4.最后一类同学的数量很少,却是最优秀的学生,他问这个题目会怎么出,我该怎么答,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给出区别坚定,对于地理过程给出描述的语言规范,他已经超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而是上升到如何在考场上拿到更多的分数,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会继续拔高他的水平,让他在高一高二就打好地理基础,到高三才能更轻松的对待高考,也能给其他科目更多的时间。
整体下来,我对于教学又有了几个新的想法:1.课前,课上还是要注重读书,读文本,因为教材的描述就是标准答案。2.每节课之前无论多忙,还是要把上节课的内容再复习一下,梳理一下,毕竟我不提,学生更不会提。3.每节课尽量留2.3分钟给他当堂答疑,本节课的问题,本节课解决,也便于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4.学生的生活经验太少了,理解能力也有限,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还是一个大的困难,以后尽量多做实验,多做教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