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启动会开始了,一切尘埃落定。
预示着我的主编工作也将拉开序幕。
真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虽然感恩领导的信任,但第一次担任这样的角色,心里还是有点惴惴不安。自己水平有限,到底能做到啥程度,一切还是未知数。
学校月刊,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说大了,是面向大众的。学生,学生家长,各级领导都是要过目的。刚开始办,说好不容易,最起码不要吐槽。说小了,只是一点文学小尝试,学校月刊应该是最小的文学样式吧。无论是学生现状,还是老师现状,都是零起点,零基础,是需要一点一点摸索的,更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碰头会时,领导让我根据一中的刊物做些参考。仔细看了看人家设置的栏目,结合我校的实际,弄了八九个栏目。有些是每期必有的,有些是流动的。像教师风采,阳光少年中的典型代表,像教师文韵,雏鹰小试的投稿文字,像国家大事,学校报道的新闻素材,都是必须的。看起来,领导又稍稍做了些调整,栏目及栏目内容有了定位,月刊雏形就算形成了。
说实话,我们的写作太弱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拿出精力拿出时间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可观的分数就可以了,其它都是附属品。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弄反了。本应该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重头戏,分数只是它们的附带品。事实往往颠倒错乱。很多时候,我们太急,太躁,太功利,希望这次的月刊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能够不忘初心,越走越好。
也许是受昭君的影响,我不喜欢把写作单独拎出来,一板一眼地去讲写作技巧,我更喜欢慢慢地细水长流式的渗透,喜欢结合文本让他们渐渐懂得写作方法的运用,喜欢结合课堂历练学生和自己的语言,喜欢用自己的码字经历去唤醒她们的写作热情……而面对无限期的未来,写起来,是前提。写真实的东西,是根本。我深知,能搬到月刊上的文字必定是有生命的,有生活气息的,有个人情感的。缺了这些,月刊的意义也就没了意义。
在会上,我又说多了。一谈到语文,似乎就关不住话匣子。关于阅读,关于名著,关于写作,关于教材,我没有系统的东西可介绍,只是在一点点尝试,一点点突破。也只能把点滴的感悟说出来,供大家思考。阅读和写作永远是硬币的两面,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读中悟,在写中促,才是长久之路。守住一课一得的底线,就不必面面俱到,有针对性地教学,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而阅读是写作之基。牢牢把握语文究根结底是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科特点,把语言训练课课落实,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这又是写作最重要的东西。语言不生硬了,语句不蹩脚了,语段不做作了,自然流畅之感就出来了。
我希望,月刊是星星之火,能把教师和学生的写作热情点燃,更能把蕴积很久的文学能力唤醒。那样,语文绝对差不到哪儿去。
以上文字,全当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