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正光四年,这一年,位于大魏北境的六镇地区普遍歉收,结果很不凑巧的是,更北面的柔然也在这一年发生了大饥荒。
为了寻找食物,柔然人南下打了过来,一番烧杀抢掠之后,六镇地区的粮食就更不够吃了,普通镇兵们几乎已经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
俗话说当兵吃粮,更何况这些边防军人们眼下还要提着刀枪去和那些杀过来的柔然人拼命,所以他们现在吃的每一顿饭都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顿饭,而吃不上这最后一顿饭,就意味着他们这些世世代代为国家流血卖命的人,会成为一个饿死鬼。
因此,这种令人既感到愤怒,又感到耻辱的饥饿,已经严重打破了这些凶猛的边防军人们心中“当兵吃粮”这条最危险的底线。于是,某一天,在六镇里面最东边的怀荒镇,一群饥饿的镇兵们把他们的指挥官镇将于景堵在了官署门口,要求发粮赈灾。
这个于景本来是洛阳人,是因为政治斗争失意才被贬斥来的怀荒镇,所以一贯自视高人一等,根本不把镇兵们当人看,于是他骑在马上,轻蔑地看着镇兵们,打着洛阳口音的官腔说到:
“朝廷的粮仓是你们想开就开的吗?私开官仓,可是要杀头的啊!快快散开!”
但怀荒的镇兵们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他,齐声反问到:
“可是没饭吃,一样会饿死啊!”
于景还是没意识到这一动不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危险,仍然毫不在意地说到:
“嗨,你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去草原上打黄羊呢?”
听了这话,一个高大的镇兵再也抑制不住快要喷出来的愤怒,他冲上前去,一把把于景拽下马来,狂怒地骂到:
“打黄羊?我打你X了个X!老子今天先打死你!”
然后挥拳就往于景的脸上打去,一拳就见了血。
被饥饿折磨的既痛苦又烦躁的镇兵们,见了这一丝鲜血,都被点着了,纷纷拥上前去拳脚齐下,拼命发泄着心中的怨恨,等他们散开,于景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
这还不算完,愤怒的镇兵们又把于景的老婆给抓了过来,这个女人平日里也看不起镇兵们,管他们的老婆叫村姑、农妇。于是镇兵们把他们两人都扒了个精光,然后给于景披上了件破兽皮,给他老婆披上了件破红袄,在羞辱了他们这两个来自洛阳的,自觉高人一等的汉化鲜卑人很久后,才一刀一刀地把他们给宰了。
震撼大魏王朝的六镇大起义,就这么开始了。
这次凶猛暴烈的起义,实际上无异于大魏的一场内战,甚至是鲜卑族的一场内战,因为六镇主要就是由鲜卑人构成的。我问过父亲,为什么事情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这些原来忠诚的边防军人们,会在这条几千里长的国防线上的各个据点,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不约而同地哗变?而且哗变后第一件事几乎都是残忍地砍死自己原来的长官,而这些长官们很可能都是他们的鲜卑族同胞?
父亲惊异于我的问题,觉得对于我这么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儿来说,这个问题也太深奥了,于是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尽量用最浅显最易懂的语句回答到:
“徔儿,一家人家产分的不均,也是会打架的,有时甚至会比外人打得更狠。”
是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六镇大起义就是大魏的统治民族——鲜卑族,一次并不公平的分家的结果。六镇本是大魏在从盛乐迁都平城后,为了拱卫新的京城,防御更北的草原民族柔然,而设置的六个边防重镇的统称,自西而东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边镇,不过都没有这六个边镇出名。这条由这六个重要支点组成的长线越过了长城,是华夏历史上少有的如此靠北的国防线。
六镇人的构成,最早是由大魏皇帝选拔出的部落兵们组成的边防部队,大魏素以柔然为大敌,所以这些部落兵们都是比较精锐的,他们在大魏历代皇帝们对柔然络绎不绝的征伐中屡建功勋,打得柔然一直抬不起头来。
在大魏以平城作为首都的时期,这些边防军人们的作用极为重要,因此虽然六镇苦寒,而且位于前线,但待遇和地位是很不错的,甚至比在都城的同胞们升的还要快,吃的还要好,于是六镇成为了大家向往的地方。
举个例子,在那个时期,朝廷是可以让别的地方,在自己的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先紧着六镇供应的。曾经有一个自己都吃不饱饭的地方的长官,在收到朝廷给六镇地区运粮的命令后,给朝廷写了一到奏折,陈述了自己这个地方的困难,而朝廷根本不听,直接给了他一道批复,核心内容就八个字:
国防需要,赶快送到。
这个例子说明了两点:第一,朝廷原来是可以在即使别的地方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也要先紧着六镇吃饱的;第二,如果六镇光凭自己产的粮食,可能是吃不饱的。
但随着大魏迁都洛阳,这第一点很快就变了。因为国都南迁,所以防范柔然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六镇边军们也迅速从国门卫士沦为了看大门的,上升渠道被收窄,军饷待遇被降低,供应水平被调整,六镇人吃不饱变成了六镇人自己的事,朝廷不会再让其他地方的人为六镇人做出牺牲,而只会让六镇人继续为朝廷做出牺牲。
显然,六镇人也不愿意毫无盼头地为朝廷做出无休止的牺牲,更何况是献了青春献子孙这种,因此人心开始浮动,很多人有了离开的念头。
但是,北境不可以没有人守卫,于是,在朝廷的一系列的制令下,绝大部分六镇人们实际上开始被强制束缚在了六镇这片苦寒而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一辈子只能留在六镇当兵,不可以出去求学、做官,而即使他们在六镇的军队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就算混的好的,最后可能也只是个营长连长,这根本无法抵偿他们所付出的血和汗。
更有甚者,六镇甚至开始成为发配犯罪人员的流放地,比如我曾祖父就是这么过来的,于是南迁到洛阳的那些越来越汉化的鲜卑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鄙视起他们这些被迫留在北方的这些穷亲戚来,“镇兵”、“府户”这些以往光荣的称呼,如今变成了骂人的话,好像大家都忘了,他们本来都是鲜卑族的同胞,甚至六镇人们只是因为更加勇猛善战一些,才会被派去承担戍守国门的重任。
而这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反映在普通镇兵们的身上尤甚,不少人从光荣的职业军人,沦为镇将等官员的仆役。而在这种情况下,之前提到的第二点,也开始变得很明显了:六镇地区的粮食本来就产量不足,现在又没有其他地方的粮食运进来,因此一些最底层的镇兵甚至已经开始吃不饱饭,这已经是在试探“当兵吃粮”这条最危险的底线了。
可能距离真的会让人失去警惕感,大魏的皇帝和大臣们竟然没有意识到,让当兵的吃不饱饭,是比让老百姓吃不饱饭还要危险的一件事,更何况是六镇的这些镇兵们:他们忘了,这些镇兵们因为戍守北方边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战备状态,非常凶猛,他们的刀枪从未入库,马从未放南山,跟内地那些因为承平日久,因而武备松弛的军队完全不一样。
所以,当他们再也忍受不了加诸自身的各种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第一反应一定会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暴力,进行最激烈的反抗,而内地的军队们则很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这就像几百年后,安禄山的边防军们南下的时候会把大唐的内地军队打的溃不成军一样。
而且六镇人,尤其是里面的鲜卑人,骨子里是有这么种先前阔的骄傲的:眼看自己祖上是地位尊荣的国门卫士,到了自己这里,连饭都吃不饱,还得为人仆役,心里不可能痛快地起来,必然是对大魏朝廷的皇帝大臣,以及他们所推崇的那一套汉化的生活方式有着最切齿的反感,一旦他们对着朝廷举起刀剑,一定是会用最凶狠的方式劈砍下来的,这一点从后来他们在起义初期采取的诸多毁灭性措施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然,洛阳远,边镇近,对他们产生直接压迫的是那些镇将一类的官员,所以镇兵们对这些人的仇恨更甚,因此很多起义都是从镇兵们聚众杀镇将开始的,就比如怀荒镇兵们在官署门口围杀于景。镇兵们之所以对镇将们有这么深的仇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戍守北境既然从之前的香饽饽变成了冷板凳,苦差事,那派过来的镇将们就大多是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的人。等他们到了边镇,一则是满肚子怨气,不想好好工作,只想着捞足了钱送回去行贿,早点儿调回洛阳;二则是自视高人一等,鄙视六镇人们种种质朴传统的鲜卑习俗,以至于和整个边镇格格不入,这就造成了兵将更加不和。
第二,六镇既然成了流放地,自然也会有一些贪官污吏们被发配过来。而这些奸猾之徒们到了边镇,正经本事不会,但却很会教唆镇将们使出各种新鲜花样克扣盘剥镇兵,这自然就更激起了镇兵们对镇将,以及对朝廷的愤恨,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镇将和他们的帮凶们,统统都是朝廷派过来的,和朝廷是一路货色,根本分割不开。
所以,当他们砍杀完眼前的镇将之后,下一步自然就是要向那远方的朝廷讨回一笔欠账——一笔大魏朝廷绝对还不清的欠账。
因为这一年,已经是孝文皇帝南迁洛阳的第三十个年头,这三十年来积欠的全部本金连带利息,大魏绝对偿还不起。
事情发生在正光四年,这一年,位于大魏北境的六镇地区普遍歉收,结果很不凑巧的是,更北面的柔然也在这一年发生了大饥荒。
为了寻找食物,柔然人南下打了过来,一番烧杀抢掠之后,六镇地区的粮食就更不够吃了,普通镇兵们几乎已经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
俗话说当兵吃粮,更何况这些边防军人们眼下还要提着刀枪去和那些杀过来的柔然人拼命,所以他们现在吃的每一顿饭都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顿饭,而吃不上这最后一顿饭,就意味着他们这些世世代代为国家流血卖命的人,会成为一个饿死鬼。
因此,这种令人既感到愤怒,又感到耻辱的饥饿,已经严重打破了这些凶猛的边防军人们心中“当兵吃粮”这条最危险的底线。于是,某一天,在六镇里面最东边的怀荒镇,一群饥饿的镇兵们把他们的指挥官镇将于景堵在了官署门口,要求发粮赈灾。
这个于景本来是洛阳人,是因为政治斗争失意才被贬斥来的怀荒镇,所以一贯自视高人一等,根本不把镇兵们当人看,于是他骑在马上,轻蔑地看着镇兵们,打着洛阳口音的官腔说到:
“朝廷的粮仓是你们想开就开的吗?私开官仓,可是要杀头的啊!快快散开!”
但怀荒的镇兵们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他,齐声反问到:
“可是没饭吃,一样会饿死啊!”
于景还是没意识到这一动不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危险,仍然毫不在意地说到:
“嗨,你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去草原上打黄羊呢?”
听了这话,一个高大的镇兵再也抑制不住快要喷出来的愤怒,他冲上前去,一把把于景拽下马来,狂怒地骂到:
“打黄羊?我打你X了个X!老子今天先打死你!”
然后挥拳就往于景的脸上打去,一拳就见了血。
被饥饿折磨的既痛苦又烦躁的镇兵们,见了这一丝鲜血,都被点着了,纷纷拥上前去拳脚齐下,拼命发泄着心中的怨恨,等他们散开,于景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
这还不算完,愤怒的镇兵们又把于景的老婆给抓了过来,这个女人平日里也看不起镇兵们,管他们的老婆叫村姑、农妇。于是镇兵们把他们两人都扒了个精光,然后给于景披上了件破兽皮,给他老婆披上了件破红袄,在羞辱了他们这两个来自洛阳的,自觉高人一等的汉化鲜卑人很久后,才一刀一刀地把他们给宰了。
震撼大魏王朝的六镇大起义,就这么开始了。
这次凶猛暴烈的起义,实际上无异于大魏的一场内战,甚至是鲜卑族的一场内战,因为六镇主要就是由鲜卑人构成的。我问过父亲,为什么事情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这些原来忠诚的边防军人们,会在这条几千里长的国防线上的各个据点,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不约而同地哗变?而且哗变后第一件事几乎都是残忍地砍死自己原来的长官,而这些长官们很可能都是他们的鲜卑族同胞?
父亲惊异于我的问题,觉得对于我这么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儿来说,这个问题也太深奥了,于是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尽量用最浅显最易懂的语句回答到:
“徔儿,一家人家产分的不均,也是会打架的,有时甚至会比外人打得更狠。”
是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六镇大起义就是大魏的统治民族——鲜卑族,一次并不公平的分家的结果。
事情发生在正光四年,这一年,位于大魏北境的六镇地区普遍歉收,结果很不凑巧的是,更北面的柔然也在这一年发生了大饥荒。
为了寻找食物,柔然人南下打了过来,一番烧杀抢掠之后,六镇地区的粮食就更不够吃了,普通镇兵们几乎已经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
俗话说当兵吃粮,更何况这些边防军人们眼下还要提着刀枪去和那些杀过来的柔然人拼命,所以他们现在吃的每一顿饭都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顿饭,而吃不上这最后一顿饭,就意味着他们这些世世代代为国家流血卖命的人,会成为一个饿死鬼。
因此,这种令人既感到愤怒,又感到耻辱的饥饿,已经严重打破了这些凶猛的边防军人们心中“当兵吃粮”这条最危险的底线。于是,某一天,在六镇里面最东边的怀荒镇,一群饥饿的镇兵们把他们的指挥官镇将于景堵在了官署门口,要求发粮赈灾。
这个于景本来是洛阳人,是因为政治斗争失意才被贬斥来的怀荒镇,所以一贯自视高人一等,根本不把镇兵们当人看,于是他骑在马上,轻蔑地看着镇兵们,打着洛阳口音的官腔说到:
“朝廷的粮仓是你们想开就开的吗?私开官仓,可是要杀头的啊!快快散开!”
但怀荒的镇兵们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他,齐声反问到:
“可是没饭吃,一样会饿死啊!”
于景还是没意识到这一动不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危险,仍然毫不在意地说到:
“嗨,你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去草原上打黄羊呢?”
听了这话,一个高大的镇兵再也抑制不住快要喷出来的愤怒,他冲上前去,一把把于景拽下马来,狂怒地骂到:
“打黄羊?我打你X了个X!老子今天先打死你!”
然后挥拳就往于景的脸上打去,一拳就见了血。
被饥饿折磨的既痛苦又烦躁的镇兵们,见了这一丝鲜血,都被点着了,纷纷拥上前去拳脚齐下,拼命发泄着心中的怨恨,等他们散开,于景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
这还不算完,愤怒的镇兵们又把于景的老婆给抓了过来,这个女人平日里也看不起镇兵们,管他们的老婆叫村姑、农妇。于是镇兵们把他们两人都扒了个精光,然后给于景披上了件破兽皮,给他老婆披上了件破红袄,在羞辱了他们这两个来自洛阳的,自觉高人一等的汉化鲜卑人很久后,才一刀一刀地把他们给宰了。
震撼大魏王朝的六镇大起义,就这么开始了。
这次凶猛暴烈的起义,实际上无异于大魏的一场内战,甚至是鲜卑族的一场内战,因为六镇主要就是由鲜卑人构成的。我问过父亲,为什么事情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这些原来忠诚的边防军人们,会在这条几千里长的国防线上的各个据点,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不约而同地哗变?而且哗变后第一件事几乎都是残忍地砍死自己原来的长官,而这些长官们很可能都是他们的鲜卑族同胞?
父亲惊异于我的问题,觉得对于我这么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儿来说,这个问题也太深奥了,于是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尽量用最浅显最易懂的语句回答到:
“徔儿,一家人家产分的不均,也是会打架的,有时甚至会比外人打得更狠。”
是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六镇大起义就是大魏的统治民族——鲜卑族,一次并不公平的分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