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讲了一个飞行员的例子,很形象地表达了: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思维。
谈到学习,人们有一些共识:
首先,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只有这样,已经学会的内容才不会在将来被需要的时候消失。
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擅长学习的人会终身受益,学习的过程中,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自觉。
1、人都是懒惰且安于现状的
我们以前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放在现在也很适用,人在一个环境中待的久了,就容易安于现状,。
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我们以前信奉的"填鸭式教育"其实也不过是在机械快速地"复读",误以为熟能生巧可以让我们掌握,并没有想到这只是在浪费时间,而非掌握知识并达到精通。
与之相反的则是检索式练习:回想事实,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
大脑可能通过检索我们的记忆,练习所学的东西,然后强化检索路径,就可以防止遗忘,这对于我们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刚开始,你什么都不会,但是要学习做菜,是别人手把手教你好呢。还是自己摸索着做好呢?
答案肯定是自己做,别人教我们固然能做得稍微好一点,但自己做却能更快掌握做菜的步骤和方法。
在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我们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达到真正的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
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2、我们都是“不尽职学习者”
作者举了一个教学的例子,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把它们牢牢地烙在记忆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都遇到过有趣的老师,他们的课程也同样有趣,他们信奉的是: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事实证明:
人们盲目迷信反复阅读、功利性记忆,以及重复的作用,但真相是,只靠一遍遍重复通常记不住什么东西的,反而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务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因此,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
3、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想成功当然要靠努力,但同时也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让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所以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在检索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掌握。
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
01、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然后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02、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我们需要复习早先学过的东西,持续更新已知,并把它们和新知联系起来。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会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技巧,进而提升自己。
今日互动:说说自己曾经因为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入过的坑,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分享一些好的学习方式。
今日以后,我将会开启一本新书阅读,东野圭吾的《放学后》,一周以后我会继续阅读《认知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