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又一次很晚才回到家里,他很累也有点儿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儿子问爸爸:“您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爸爸很烦,但还是告诉儿子自己一小时赚二十美金。儿子又说:“爸,可以借我十美金吗?”
这次父亲发怒了,说:“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睡觉去。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辛苦工作,没时间和你玩儿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后来他想可能对孩子太凶了,于是到孩子的房间给了他十美金。
孩子非常高兴,从枕头下拿出自己积攒的皱皱巴巴的钞票,加上父亲给他的钱,对爸爸说:“爸,我现在有二十美金了,我可以向您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这个故事叫做《二十美金的价值》。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因为自己想当然的看法就去指责别人?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因就会生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呢?
《非暴力沟通》中说,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第二种反应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生气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自己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作者建议,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但我们好像很少能安静下来好好倾听他人的感受,我们总是急于安慰、劝诫、教导他们,而不是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倾听并感知对方内心真正的感受。
作者说,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比如说,将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小故事中,爸爸如果这样想:“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关心和体谅。”而不是想“我生气是因为他太自私”,他的愤怒就会转化为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了。
书中给我们介绍了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中,第3步和第4步是核心。
第3步,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第4步,表达感受和需要。充分表达自己,说出我们的愤怒,此时我们已不会感到生气了。但我们也无须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会被转化为需要以及与需要相联系的情感。
体会感受和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倾听,静下心来不带评判的倾听,仅仅观察、感受彼此的需要和请求。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二人互相之间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