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丑遮百俊”,用这句来形容最近的医患关系,或许并不为过。
近年来,医患矛盾愈发突出。尽管许多良知媒体都在宣扬正能量,那些喝葡萄糖补充体力、用牙签吃饭的优秀医护人员的事迹不时见诸媒体,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辛辛苦苦、一点点挽回的医护形象,因为浙江、山东两地个别医院的个别医生,再次一落千丈。
去三级医院治疗,结果因医生的不负责任感染了艾滋、乙肝,这事搁在谁头上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更别说对这些患者的家人、家庭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了。虽然当事医生已受到处理,但从感情上来讲,即便法律判处了死刑,恐怕也难以弥补其带来的过错。因为,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感染艾滋基本相当于被判死刑,因为他的一个处置不当,“害死”多少人啊。
医患矛盾,的确是当今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大问题。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解决医患矛盾其实不难,只需要四个字:将心比心。
如果医生真心将患者看作家人,还会态度恶劣、乱开大处方吗?如果患者真心将医生看作家人,理解了他们的辛苦和不易,怎么还会有暴力伤医?
或许你会说我太理想化了,把患者当家人就会态度和蔼吗?是的,我也时常会将无名之火发向自己的家人。尽管我知道那是不对的,也时常提醒自己克制,但还是会有时忍不住。而一个医生,即便是有一次忍不住,那对面的那个患者就很倒霉,就会体验不好,就可能引发暴力事件……可是,我要讲,患者把医生当作家人了吗?对于我因劳累、不顺心时的发火,家人总是能容忍我。
不得不说,与态度恶劣、乱开大处方相比,更恶劣的是误诊,还有像最近新闻里的那样害人。
关于误诊,如果不是故意为之,那其实是应该得到原谅的。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梁启超,他的死因竟是西医手术时,误将其好肾摘除。很多人为之不平,可是,在病床上的梁启超为了维护西医的声誉,带疾撰文,希望人们不要为了个别病例误诊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医患矛盾的核心,是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因为不信任,患者老担心医生给自己开了贵药,所以老吃药还病不好,或者是觉得这医生不咋地,还不如网上说的对;因为不信任,医生老害怕患者会找自己麻烦,如果某种治疗手段有疗效但同时有风险,想想还是保守治疗吧,别给自己找事。如果医患都是这种心理,那就会更加恶性循环,矛盾永难破解。
医护人员常被称为“白衣天使”。既是天使,医护人员工作时就不能带有私心,一切应为患者考虑。如果是为了个人私利、为了小集体的利益,从而忽视规则、无视患者,那就是害人,最终也一定会害己。
说完了道理,还是要讲讲事实。我估计,这年头除了买房,最能让人吐槽的就是看病了。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事情只有自己摊上了,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难。
大概十多年前,那时我在济宁读书。右眼眼皮上长了一个粉瘤,个头不小。老师同学一再问起,年轻气盛的我,一冲动便去了医院。应该是个周末,我自己去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挂了什么科已经忘记,反正是个上了岁数的男医生给我看的,只记得他问了几句就简单地做了结论:弄破就好了。我记得,护士似乎是用个铁片给我弄破,然后包扎了下就让我走了。当时并不怎么疼,可是过后两三天,越来越痛。医院复诊,开了药输液,就这样又过了几天,还是不好。后来碰巧赶上国庆假期,我回到老家,市医院眼科大夫看了一眼很生气:这么大伤口怎么能自己长好?她给我缝了好几针,又输了几天青霉素才好。
事后好多年,我的右眼皮才恢复正常肤色,那道疤痕也已逐渐模糊。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原谅了当初那位给我看病的老大夫,我是那么信任他,他却辜负了我的信任,给了我一种极不合适的治疗方式。我相信他应该不是故意的,但我还是怀疑他的医术到底精不精。
2011年,父亲因结肠息肉在市医院做了手术。这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手术,用激光打掉即可,伤口也不会出血。70多岁的奶奶此前做过,很快痊愈。然而,这次的主刀医生,用了他刚从外地进修学来的一套所谓“新技术”,不用激光,而是用几个小卡子把伤口卡住。与激光相比,费用翻了两翻,这倒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风险大了不知多少倍。因为那个很贵的“小卡子”,它并不是很牢固,一旦被刮掉而伤口尚未愈合,那后果不堪设想。父亲因此导致肠道大出血,险些危及生命。幸亏送医及时,只是后来连续输营养液十几天,不能进食,遭受一场本不该有的“大罪”。
事后,虽然还是在同一所医院住院,那位主刀医生也没来解释一下,更别说道歉。当然,他或许觉得自己没错,“手术很成功,你不是术后出院时好好的嘛”。但是,如果他采取更便宜的常规激光治疗,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危险和二次住院了。说真的,当时我真有点当医闹的冲动,虽然后来忍住了,但我还是觉得那位医生,距离“天使”的距离岂止十万八千里。
去年11月25日,我一天跑了两趟儿研所,下午男医生,晚上女医生,都很年轻,但差距很大。下面是我当天发于朋友圈的一段文字:
出于习惯,孩子看完病后我都对医生说了“谢谢”。只是,对于那位男医生,我不仅要收回谢谢,甚至有揍他的冲动。而对那位女医生,我发自肺腑地加了两句“辛苦了”。女儿咳嗽月余,已经看了几次,最近两次都是大夫给约的复诊号。下午,那位男医生诊断说是肺炎(此前均无此诊断)。病情明显加重,作为患者家属,我认为请医生约个复诊号的要求并不过分,怎奈,那家伙看都没看,便生冷地回复:“约不了!”我说,您这次的号就是上次看病医生给约的,厮回:“一周之内都没号了,要约自己约!”我们本身就是复诊,诊断病情更重了,却不给约复诊号,对于这样的医生,感觉有两点:对病人不负责任,或是对自己医术不自信。再说正能量。儿子亦咳,夜间门诊女医生给开了验血拍胸片。结果,仅胸片排队一个多小时,取结果又近一小时。等结果期间,本想去跟医生解释下,但看到诊室仍是人满,不忍打搅。终于排到,女医生没有任何烦躁情绪,开药之后,又提醒注意事项。我们因为不明白多问了几句,医生也是耐心解答。等我排队拿完药,时间已过23点,又去咨询了一个用药问题,医生仍是耐心解答。唉!不禁想起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的一句话:真到了那个位置,医生的医术都差不多,但医德,确实差别很大。哈,缓解医患矛盾,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互理解。然而,真的好难。
孩子生病,家长着急,这实乃人之常情。特别是孩子太小尚不能自我表述病情时,特别是家长都非医学专业毕业的医学“白丁”时,面对患儿家长平心静气的多询问几句,医生还是很有必要耐心地多解释几句的。或许,你一天已经看了很多病人,或许之前有态度不好的患者让你心烦,但当你面对下一个新患者时,都应该保持最初的态度。说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极端例子,假如一个病人都没有,那作为医生,会觉得开心吗?
病人离不开医生,既然到医院、看医生,一开始还是应该对接诊的医生给予百分百信任,详述病情,遵医嘱治疗。医生也离不开病人。很是欣赏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一句话:“做医生,要一切为病人着想。事实上病人也培养了我,我有今天的技术水平,今天的医学手段,都是从病人当中总结提高的。”
医生为病人治病,是“救命恩人”;病人为医生提供“病例”,也算是“衣食父母”。说到这里,我想破解医患矛盾可能还需要在“将心比心”后再加四个字:问心无愧。
在最后,我想有必要再次表态:我对近期浙鲁两地因医生过错感染艾滋、乙肝的患者表示一万个同情,对当事医生表示一万万个谴责!同时,我也愿意相信,好医生还是主流,“老鼠屎”似的医生还是少数。
把老鼠屎剔除干净,汤应该还是好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