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家庭教育常见的三个问题:
1.关注孩子岀现的问题,而忽视背后的成因。
例如,现在的孩子普遍不做家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言传身教去做家务?还是都甩给了爷爷奶奶做?有没有在孩子小时候很用心地制定一个家务值班表?父母的这些言传身教会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做家务是一份责任和义务。做家务从小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吃饭睡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遇到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常常用堵的思维,而不是用疏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当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蹦来蹦去,不是上去指责说:跳什么跳,摔着了怎么办?赶快下来。这是堵的思维,孩子的生命能量需要出口,他喜欢蹦跳,就给他准备一个蹦床,让他在安全的环境里尽情蹦啊跳啊,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既锻炼了身体,也消耗了能量。
2.关注短期的结果,而忽视长期的后果
有些家长喜欢陪孩子写作业,坐在孩子旁边。这样的陪伴短时间内孩子的作业会完成得比较好,成绩也比较理想。但是长期来看,弊大于利。孩子做作业有父母坐在身边,会养成依赖的心理习惯,一旦这种习惯养成,父母不在旁边坐着,他是不会愿意坐下来写作业的。另外,当孩子有问题时,他会第一时间问父母,而不是自己去思考,父母在这个时候往往特爱表现,努力思考给孩子一个答案。殊不知时间长了,父母的脑子是越来越好用了,但孩子却不会思考了。
3.关注孩子行为的改变,而忽视孩子内心的需求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被认可,被尊重、被欣赏,渴望高自我价值,渴望自由和安全感。水填平了低洼才能继续前行。当孩子被爱滋养着,他就会有好的改变,就会表现出天使的一面。
4.关注孩子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人格培养
知识容易忘记,而品格才能传承。高尚的品格更容易成就丰盛的人生。
今天早上听林院长讲“探索名门望族的秘密”,梁启超家族的故事对我深有启发。梁氏家族忧国忧民、服务社会的核心核心价值家风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梁启超深受祖父的影响,当年他“公车上书”就是忧国忧民的体现。他的的儿子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在抗日战争期间,生活贫困,而且都患了疾病,他们依然艰苦卓绝地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们本来可以到国外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那份家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深深地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了无私心、忘我地工作。
你身上的特质可以预见孩子的人生。大人个人的品质和追求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境教和身教。大人是孩子的风景。孩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容易成为什么。
所以,我们想要孩子身上拥有哪些好的品质,我们就先拥有这些品质。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给到孩子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另外,身教胜于言教。要做给孩子看,而不是说给孩子听。教化是什么?教化就是孩子被教育了却不知道被教育了。